第254章 石漠生绿

规则道书 鸡亦阿 5282 字 18天前

小雨看着屏幕上不同肤色的少年,手里都拿着竹编工具或土壤样本,忽然明白:传承不是把典籍背下来,而是把技术学会、把思想用活。黑土队的少年们懂了“格物致知”是测土施肥,石漠队的少年们懂了“心即理”是用心种椒,这才是最生动的传承。

酉时·双区监测,思想见实效

酉时的阳光渐渐柔和,黑土监测点的王强正用黑土草测肥力,草茎粗壮,叶片翠绿,“这草茎的粗细能反映有机质含量,现在的草茎比去年粗了一倍,有机质肯定达标了!”他蹲下身,用测土仪插入土中,屏幕上跳出“3.1%”的数字,旁边的玉米亩产监测仪显示“820公斤”。“达标了!都达标了!”王强兴奋地给四省合作社的成员打电话,电话里传来一片欢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黑土区的监测数据板上,红色的数字都变成了绿色:黑土退化率从60%降至20%,黑土层厚度从25cm增至35cm,有机质含量3.1%,玉米亩产820公斤,农民人均年收入4.5万元。辽宁的王丽看着数据板,笑着说:“去年人均才0.68万元,今年翻了六倍,这都是‘格物致知’和‘法术势’的功劳!”黑龙江的张顺补充道:“要是没有四省联合监管,没有积分制,哪能这么快见效!”

石漠监测点的阿秀正用石漠草测水分,草叶宽大有光泽,“这草叶的宽度能反映土壤保水率,现在的草叶比去年宽了两倍,保水率肯定涨了!”她用水分仪插入土中,屏幕上跳出“45%”的数字,旁边的花椒亩产监测仪显示“155公斤”。“达标了!植被覆盖率也达标了!”阿秀举着水分仪,远处的苗族农户们跳起了芦笙舞。

石漠区的监测数据板上,红色的数字也变成了绿色:石漠化率从75%降至25%,植被覆盖率从15%增至48%,土壤保水率45%,花椒亩产155公斤,农户人均年收入4.8万元。云南的王芳看着数据板,感慨道:“去年人均才0.55万元,今年翻了八倍,这都是‘心即理’和‘顺势而为’的功劳!”广西的小龙说:“要是没有四省合作社,没有立体种植,哪能有这效果!”

FAO的彼得专家拿着黑土数据报告,激动地说:“这是全球黑土治理的奇迹!我们要把‘朱韩徐墨’模式推广到东欧、北美,让更多黑土区受益!”UNEP的索菲亚专家拿着石漠数据报告:“这是石漠化治理的典范!我们要把‘陆刘王墨’模式推广到非洲、南美,让更多石漠区变绿洲!”

林羽把双区的数据同步到全球非遗生态APP,屏幕上黑土的褐色曲线和石漠的绿色曲线同步上扬,下面涌来各国传承人的留言:“我们要学保墒网技术!”“我们要种花椒!”“我们要加入合作社!”林羽笑着对小雨说:“你看,这就是思想和技术的力量,能跨越国界,让所有人都受益!”

戌时·全球复盘,思想再拓维

戌时的六巷工坊灯火通明,全球265国的传承人通过屏幕参加年度复盘会。赵阿公坐在竹编主位上,面前的成果册厚得像块砖:“黑土肥田治理150个区域,惠及110.5万户农民,黑土退化率降60%,有机质从1.2%升至3.1%;石漠生绿覆盖110个石漠化区,惠及95万户农户,石漠化率降70%,植被覆盖率从15%升至48%;《朱韩陆徐篇》培训265国传承人,培养技术员150万名;合纵合作扩至FAO、UNEP等180家机构,碳汇交易额突破105亿美元!”

他敲了敲桌子,拿起《朱子语类》和《陆九渊集》:“这不是偶然,是诸子思想‘全维闭环’的功劳!儒家定初心——朱熹‘格物致知’让黑土治理精准,陆九渊‘心即理’让石漠治理聚心;名家定标准——‘健康黑土’‘健康石漠’的量化指标,让治理有方向;道家/农家定路径——徐光启‘精耕’、王祯‘立体种植’、刘安‘顺势’,让治理合规律;法家/纵横家保落地——韩非‘法术势’的积分制、四省联合监管,纵横家‘合纵’的国际合作,让治理有保障;墨家降成本——竹编技术让成本降90%,让普通人也能参与;阴阳家求平衡——顺应黑土冻融、石漠旱涝的规律,让治理可持续;杂家做整合——把这些思想技术捏合在一起,形成闭环!”

林羽站在屏幕前,展示2073年的计划:“第一,拓场景——新增欧洲东欧平原黑土治理,用朱熹+韩非+徐光启+墨家技术;新增南美巴西高原石漠化改良,用陆九渊+刘安+王祯+纵横合纵;第二,扩传承——少年营扩至450国,新增‘儒家+法家’跨洲黑土案例,‘儒家+杂家’石漠案例,让全球少年都能学;第三,升技术——手册升级‘智能引擎24.0’,新增AI诊断模块,输入土壤数据、地形照片,自动生成治理方案,连竹编工具的尺寸都能精准推荐!”

屏幕里响起一片掌声,东欧的传承人问:“我们的黑土和东北不一样,能适配吗?”王强接过话筒:“我们的方案是‘格物致知’的,会先测你们的黑土肥力、气候条件,再调整保墒网的规格、轮作的作物,保证适配!”马达加斯加的传承人问:“我们的石漠缺水,能种花椒吗?”阿秀回答:“我们的方案是‘顺势而为’的,会帮你们修竹编集雨池,还能换耐旱的作物,比如金银花,保证能活!”

戌时半,联盟定下2073年的宏伟目标:全球“诸子+非遗”治理基地430个,覆盖黑、石、黄、湿、珊、草、滩等20类生态区;治理黑土退化区平方公里,改良石漠化区平方公里;带动330万人就业,碳汇交易额突破250亿美元;少年实践覆盖所学校,让1000万少年学会非遗治理技术。WWF全球总干事马可视频发言:“六巷的模式填补了全球生态治理的空白,这是中国智慧给世界的礼物,是‘天人合一’最好的证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亥时·乡夜话梦,道统永赓续

亥时的月光洒在六巷的老竹坡上,工坊里的竹灯还亮着,王强、阿秀、小雨、李大叔和全球的伙伴们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黑土种的玉米、石漠长的花椒,还有用竹编装着的苗绣、草编。墙上的照片记录着这一年的故事:黑土上四省农民共编保墒网,石漠间四省农户共种花椒,少年们在田埂测土、在坡上编网,国际专家和农民一起喝茶、一起劳作……

“以前我觉得《朱子语类》是老古董,看不懂‘格物致知’,现在才懂,就是测土、编网、种玉米,把每一步都做精!”王强啃着玉米,笑着说。阿秀喝着花椒茶:“我以前觉得《陆九渊集》太玄,‘心即理’啥意思都不懂,现在才知,就是让农户信能种好,用心去种,石头缝也能长绿!”

李大叔翻着《韩非子》,指着“法术势”的批注:“以前我觉得法家就是严苛,现在才懂,积分制是让大家有奔头,联合监管是让大家守规矩,这样才能一起把事做好!”孙阿婆端来刚烤的竹编模具饼干,形状是保墒网和固坡网:“下个月我要去巴西教编网,带点黑土种籽和花椒苗,让他们也尝尝咱中国的味道!”

小雨看着屏幕上全球少年的留言,有肯尼亚少年拍的黑土样本,有巴西少年种的花椒苗,还有马达加斯加少年编的固坡网:“明年我们办‘寰宇治土巡礼’,从东北黑土走到西南石漠,从东欧走到巴西,最后回六巷开‘生态智慧盛典’,让世界看看中华思想和非遗的力量!”

亥时末,众人走出工坊,月光下的竹林沙沙作响,远处的黑土区星光点点,石漠区灯火通明,和巴西、东欧的基地灯光遥相呼应。林羽摸了摸衣兜里的黑土和石漠草标本,叶片上沾着东北的黑土、西南的石屑,还有诸子典籍的墨香——他忽然明白,中华诸子不是“历史的尘埃”,是能让土地重生的“活智慧”;六巷非遗不是“乡土小手艺”,是能串联世界的“文明纽带”。

故事还没结束。从六巷的老竹坡到全球的每一处生态脆弱区,楠竹会继续扎根,草木会继续监测,少年会继续用双手编织希望。“乡土非遗,寰宇大同”的梦想,会在每一次测土、每一次编网、每一代传承里,慢慢长成参天大树——因为这梦想的根,是中华五千年“天人合一、天下一家”的思想血脉,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永恒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