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营那边,曹昂正与工匠们试验。他将一块意识结晶嵌入木桨,凝神专注于“前行”二字,木桨竟自行在空气中划动,带着他缓缓飘离甲板。“成了!”夏侯尚大喜,“只需心无杂念,便可驱动!”但很快,一名魏营小将因杂念丛生,想着“快些抵达”,手中木船瞬间崩裂,碎片化作意识流消散。
“看来这船,容不得半分急躁。”曹昂沉声道,“传令魏营,选心术沉稳者入队,浮躁冒进者,一概不准参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蜀营的进展则与降妖宝杖残骸有关。张翼发现,将宝杖碎片混入木料,造出的船舰能更稳定地接收意念。“这是沙和尚的‘净心’之力!”他捧着一艘小木船,心念微动,船身便泛起青光,“魏延将军常说‘不争则稳’,看来驾驭此船,正需这份心境。”
三日之间,联盟共造出三十艘意识驱动舰。这些船舰皆为木质,无帆无舵,仅在船首嵌一块意识结晶,外观简陋却透着古朴。当将士们第一次全员登上木船,驶入意识大气层时,奇异的景象出现了——木船在乳白色气层中如履平地,气层自动为其开辟航道,船身掠过之处,竟有先民的虚影伸手相扶。
“原来……是我们一直用‘对抗’的心态待它。”曹昂立于船头,感受着意识流的温柔,“这大气层,本是在教我们‘顺应’。”
陆逊望着身边的克隆兵,他们正闭着眼,以纯粹的“守护”意念驱动木船,船速竟比原生兵更快。“某以前总怕你们被意识同化,如今才知,你们本就与意识更亲近。”
意识驱动舰群如一片柳叶,向着白矮星的意识通道飘去。而留在轨道的主力舰队,正望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既有担忧,又有期待——这趟地心之行,究竟是深渊,还是坦途?
第三节 折衷定计 三营分遣探虚实
意识驱动舰群在意识通道中飘行了半日,前方的地心光点越来越亮,而联盟内部的分歧却再次浮现。魏营校尉主张“全速突进,趁火种未稳掌控核心”;吴营克隆兵则顾虑“若地心意识过强,恐全军同化”;蜀营斥候则坚持“先遣小队探路,主力待命”,争执不下。
合璧号的临时议事舱内,曹昂将剑拍在案上:“某知伯言所忧,但若错失此次机会,待原初意识与火种完全融合,我辈再无置喙余地!”他看向张翼,“文长副将,蜀营愿遣多少人同往?”
张翼抱拳:“魏延将军临行前嘱我‘守中致和’,蜀营愿出五十锐士,皆为随将军守过地脉阵的心腹,能耐意识冲刷。”
陆逊却摇头:“五十人太少,不足成事;太多,则恐被一网打尽。某有一计:三营各选代表,每营三十人,共九十人组成‘探心队’,由子修带队入地心核心;其余将士分三批,在通道各节点待命,若前队三日未归,便鸣金收兵。”他目光坚定,“如此,进可探真相,退可保元气。”
诸葛亮羽扇轻摇,从袖中取出三枚令牌,分别刻着“魏”“吴”“蜀”三字:“此乃先民传下的‘归心令’,持令者可在意识通道中不受阻碍。某与主力舰队在轨道值守,以令牌感应为号。”
选人的过程比预想中艰难。魏营需“心稳而志坚”,曹昂亲自筛选,最终入选者多为随他守过平民舰的老兵,其中便有当年净坛舰上幸存的亲兵;吴营需“与意识相融而不失本我”,陆逊选中了克隆兵队长与二十九名曾与意识体并肩作战的克隆兵;蜀营则选了三十名熟悉地脉阵的工兵,由张翼亲自带队,每人腰间皆系一截降妖宝杖残骸。
出发前夜,探心队在意识驱动舰上聚饮。曹昂举起以意识能量凝结的酒盏:“诸位可知此行凶险?入地心者,或见真相,或化意识,再无回头路。”
克隆兵队长一饮而尽,笑道:“某等本是‘造出来的人’,能为真相反噬,也算活过一场。”
张翼将宝杖残骸系在船桅:“魏延将军说‘不争是为了更多人能争’,某等便是为他们探路的。”
酒过三巡,曹昂站起身,望着地心方向的炽白光点:“明日出发,某只有一言——记住自己是谁。魏人守的是‘护民’,吴人守的是‘同权’,蜀人守的是‘守土’,莫被意识流迷了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