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轻笑:“亮曾推演八阵图,自谓能夺天地造化,今日方知,人力终有限,天命不可违。唯望后人能悟透幡角玄机,止息干戈。”言罢,剧烈咳嗽起来,沙僧忙以法力护住其心脉,却见丞相眼中泛起异彩:“伯约偷藏灯油之事,亮已知晓。那油染了北斗星光,或许正是他日‘灵核返魂’之契机……”
第四节:夜烛摇红 五丈原星落玉台空
秋夜深沉,银河低垂。诸葛亮命姜维取来瑶琴,置于榻前。指尖抚过琴弦,竟弹出《梁甫吟》之调,声调苍凉,如孤雁哀鸣。姜维跪坐一旁,听丞相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唱至“逝”字,琴弦忽断,琴身共鸣处,竟有星光渗入,在琴弦断口处凝成露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伯约,”诸葛亮示意姜维靠近,以断弦蘸取露珠,在其掌心写下“忍”字,“魏延脑后有反骨,吾去后必反。然汝需记住,杀之易,安之难。待其反时,可取吾锦囊,依计而行。”姜维含泪应下,忽觉掌心字迹发烫,抬头时,见丞相眼中倒映着银河,恍若宇宙星辰尽纳其中。
子时将至,诸葛亮命人扶起,望向陇右方向。沙僧不知何时已立于帐外,宝杖插在地上,杖头幡绳随风轻摆,竟与五丈原下的“命之幡角”遥相呼应。“将军可闻,”丞相忽然轻笑,“当年管仲临终,曾言易牙、竖刁不可用;今亮亦有遗言,望将军记取——”
话音未落,北斗方向突现流星,如赤练划过夜空,正坠于五丈原西南方。诸葛亮猛然抓住沙僧手腕,指尖在其掌心快速画符:“亮去后,望将军护持幡角,直至四圣归位。若见一童子身背葫芦,腰悬木剑,切记……”话未说完,喉间涌上腥甜,再也无法出声。
沙僧含泪点头,忽觉手中多了一物,却是诸葛亮所佩卧龙玉佩,玉佩背面刻着“未完之幡”四字。帐内众将已哭声一片,姜维伏地不起,杨仪忙着整理遗表,唯有魏延在帐外徘徊,目光不时投向高台残灯。
三更鼓响,五丈原上忽起大雾,雾气中隐约有龙吟之声。沙僧拔起宝杖,杖身光芒大盛,竟将诸葛亮遗体托起,缓缓升至帐顶。但见丞相道袍无风自动,化作片片白云,肉身则如流光般没入宝杖幡绳,与此同时,五丈原地下传来隆隆轻响,“命之幡角”悄然转动,与幡绳残段共鸣。
姜维强忍悲痛,按丞相遗命秘不发丧。行至剑阁时,忽闻身后马蹄声疾,魏延果然率部杀来。姜维勒马回望,见魏延红目圆睁,手中铁枪映着月光,宛如地狱修罗。他忽然想起丞相临终前的叮嘱,伸手入怀取锦囊,却触到那瓶灯油——此刻瓶中星光大盛,竟透过锦缎渗出,在夜色中划出淡淡光痕。
“且看汝如何收场!”魏延狂笑道,挥枪刺来。千钧一发之际,姜维毅然打开瓶塞,灯油泼洒而出,竟在空中凝成北斗七星之形。星光所过之处,剑阁地脉灵核应声震动,地下深处传来“咔嚓”轻响,仿若某扇尘封已久的门扉缓缓开启。众人但见诸葛亮虚影自星光中浮现,羽扇轻挥,魏延军马竟如中定身咒,动弹不得。
“丞相显灵!”士卒们纷纷下跪。魏延惊恐欲坠,铁枪“当啷”落地,却见枪尖所指之处,石缝中竟露出半截幡角,色泽如血,正是“运之幡角”残片。姜维趁机宣读遗命,马岱自暗中杀出,手起刀落……
是夜,五丈原上霜降三尺,七星灯台残址旁,忽然长出一株奇花,花瓣呈北斗状,每片皆含露珠,仿若丞相未竟的心血。沙僧立于花前,宝杖幡绳上的血书契约已化作金光,融入花海。微风拂过,传来隐约琴音,正是那曲未竟的《梁甫吟》。
远处,迁徙的三国城堡又开始缓缓移动,铜雀台的飞檐、石头城的烽火,在夜色中若隐若现。而五丈原下,“命之幡角”与幡绳残段已悄然结合,静待下一个有缘人,来揭开这跨越千年的灵核之谜。正是:“星灯灭处英魂在,幡角重聚天下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