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智猎山林

屯口,老赵已经带着民兵等候多时了。听说王谦他们不仅打了三头野猪,还抓了偷猎者,乐得合不拢嘴:"好样的!公社肯定给嘉奖!"

三头野猪按屯里的规矩分了,王谦特意把最好的里脊肉留给七爷和几位孤寡老人。至于那些偷猎者,则被五花大绑地关进了大队部的仓库,等着第二天送公社处理。

当晚,王家院子里又热闹起来。七爷被请到上座,一边喝酒一边夸王谦:"有勇有谋,这才是好猎人的料子!"

杜小荷和刘玉兰忙着给大家添菜倒酒。虽然身子越来越沉,但杜小荷脸上始终带着自豪的笑容。

"谦哥,"于子明举起酒杯,"你这'连环套'太神了!不光套野猪,连偷猎的都套住了!"

众人哄堂大笑。王谦却若有所思:"今天这事提醒了我,咱们的陷阱得做些标记,免得误伤路人。"

"这个简单,"老铁匠插话,"我打几个铁牌子,写上'危险'二字,插在陷阱周围。"

夜深了,客人们陆续告辞。王谦扶着七爷回家,老人家在路上突然说:"谦儿啊,我那些老图纸你整理得咋样了?"

"正在弄,"王谦恭敬地回答,"有些地方看不太明白,正想请教您呢。"

七爷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学。等开春,我带你去认几处老猎场,那里有更精巧的机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月十五的清晨,王谦在屯口的打谷场上支起了几张桌子,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狩猎工具——地枪、吊炮、套索、陷阱模型...

今天是牙狗屯首届"狩猎技艺交流会",不光本屯的猎户来了,连附近几个屯子的猎人也闻讯赶来。场边甚至停着公社的吉普车,林业站的技术员专门来观摩。

"各位乡亲,"王谦站在桌前,声音洪亮,"老祖宗的智慧不能丢。现在猎物少了,咱们得更聪明地打猎。"

他拿起一个地枪模型,详细讲解构造和原理;又展示了几种不同陷阱的适用场景;最后还教大家辨认各种猎物的足迹和习性。

"猎人要像山一样思考,"王谦指着远处的山林,"知道啥时候该进,啥时候该退。打猎不是杀生,是跟山神爷讨饭吃,得有分寸。"

七爷坐在前排,听得频频点头。老人家时不时补充几句,把一些濒临失传的秘诀传授给大家。

中午时分,杜小荷带着屯里的妇女们送来了热腾腾的饭菜。众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气氛热烈得像过年。

"王谦啊,"公社来的技术员感慨地说,"你这套经验应该整理成册,让更多猎人学习。"

老赵立刻表态:"大队出钱,印它个几百本!"

下午是实操环节。王谦带着众人来到屯外的林子里,手把手教他们布置各种陷阱。杜鹏像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姐夫身后,认真地记着每一个步骤。

"看,这是兔子的脚印,"王谦蹲下身指给杜鹏看,"前脚小,后脚大,跑起来一跳一跳的。"

杜鹏学着姐夫的样子,在兔子道上设了个简易套索:"这样行吗?"

王谦调整了一下高度:"再低点。兔子跑的时候头往前探,套环要刚好够它脑袋钻过去。"

夕阳西下,满载而归的队伍回到了屯里。打谷场上已经支起了大锅,炖着今天猎到的几只野兔和山鸡。香气飘散开来,引得孩子们围着锅台转。

"今天收获不小啊!"于子明清点着战利品,"不光打了猎物,还教会了这么多人。"

王谦看着热闹的场景,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七爷说过的话:一个好猎人,不仅要会打猎,更要会传艺。

晚上,王谦伏在炕桌上,认真地整理七爷的图纸和今天的笔记。杜小荷给他披了件棉袄,轻声问:"累了吧?"

王谦摇摇头,拉过妻子的手放在自己掌心:"我在想,等孩子出生了,要把这些都教给他们。"

杜小荷靠在他肩头:"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学?"

"都得学,"王谦坚定地说,"山里的孩子,得知道怎么跟山相处。"

窗外,二月的星空格外明亮。远处传来屯里老人哼唱的古调:

"二月里来雪未消,

猎人智慧比山高。

不靠蛮力靠巧劲,

子孙后代记得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