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 集 日本关东军被苏联打败后,万名女护士最后到哪了?

后来,苏联劳改局给日本战俘发放了棉袄,毡帽和毡疙瘩,这种毡疙瘩是一种用羊毛赶成的毡靴,是用精细羊毛擀压而成的,从上到下通体无缝,既无胶粘,也无线缝,如同编织出来的,只是它是鞋子的形状。

这些棉袄在西北利亚频繁的暴风雪侵蚀下,很容易湿透,那么,战俘在一天劳动结束时,就要自己将衣服再拿到烤火房进行烘烤,因为没有换的衣服,一身衣服一穿就是一个冬天。

当然, 有些被分配去做伐木工的战俘情况要好许多,因为能够接触到木头,所以每次收工时,他们就会带着一些白桦树枝和树皮回来,去烧炉子取暖。

在那个地方,温度是紧要的东西,在工地上是不可能有热饭和热水,由于这些战俘刚刚来到这鬼不生蛋的地方,有些体质差的根本不能适应当地气候,很容易就丢了性命。

如果不小心睡着了,如果周围没有人去叫喊一声,那么不久,就会变成一具冰棍,据统计,在第一个冬天过去,就有战俘因为疾病和严寒而死掉。

有一个战俘营,总共有1500人,到了第二年,冻死掉500,占三分之一,后来这个劳教所的所长因为失职也被送进了劳改营。

这些后来回国的战俘幸存者,称西北利亚为”地狱。“

这些战俘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强度特别大,主要分布在一些煤炭开采,地下采矿,砍伐树木,捕鱼,以及有色金属矿的开采。

有色金属是指除了铁、钢和钨之外的所有金属材料,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制造和能源等领域。

当然,因为有的地区对于事先安排不充分,战俘们也有被仓促分配到本地的工企业劳动、以及农庄农场、交通及建筑部门去劳动,这部分战俘从事的行业要好许多。

但绝大部分战俘被分配去开采煤炭,修建和重建矿井,还有参与修建铁路和公路水电站之类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般是早晨 6点钟开始出工,天还没有亮,五名管理人员在门口密切监视一个个战俘走出大门,每5人为一小组。

每组由领队的卫兵清点人数,即带领战俘前往劳动场所,事先把每个战俘都定有劳动任务,而且当天必须完成,如果有消极怠工者,则要扣除当天的的食物,并接受禁闭惩处。

如果一意孤行者,则要重新编入重罚组,而且有些工地四角岗楼配有手持AK47步枪的哨兵,紧盯着战俘们的一举一动,以防出现群集性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