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刑场惊变:一句换命的呼喊
1985年,中国“严打”风暴席卷全国的第二个年头。
肃杀的气氛弥漫在山西省某处刑场的上空。一排死刑犯被押解至此,即将走完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这其中,就包括年仅二十出头的王彦青。
他身材不算高大,面容甚至带着几分那个时代技术青年特有的文气,但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不甘与狡黠。
作为名震山西的“贼王”,他专撬保险柜,作案累累,民愤极大,在此“从严从重”的非常时期,他的结局似乎早已注定——公审,游街,然后在这声枪响中终结。
法警已经就位,口令即将下达。死亡的阴影如同实质,笼罩在每个待决囚犯的头顶。有人瘫软,有人哭泣,有人茫然。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彦青用尽平生力气,猛地抬起头,向行刑指挥人员嘶喊出了一句话:
“我要戴罪立功!我用开锁的绝技换一条命!”
这石破天惊的呼喊,瞬间凝固了刑场上紧张的氛围。所有人都愣住了。
负责执行的公安人员对此人早有耳闻:坊间传闻,此贼开锁技艺神乎其神,再复杂的保险柜,在他手中仿佛有魔力般应声而开,速度甚至超过旁人用钥匙。
一些老公安内心也存着一份好奇与惜才的复杂心态——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才”?
更重要的是,王彦青虽然盗窃数额巨大,情节恶劣,但案卷中确实没有命案记录。在“严打”的铁律之下,是否还存在一丝灵活处理的空间?
经过紧急而短暂的商议,上级做出了一个改变许多人命运的决定:枪下留人。
王彦青的死刑,被改判为死缓。随后,他被转移至看管更为严格的汾阳看守所,听候发落。
(二) 贼王本色:天赋与歧路
王彦青,何许人也?他本不该走上这条不归路。
他的父母是太原重型机械厂的教师,忙于教书育人,疏于对他的管教。
然而,王彦青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他并非寻常意义上的混混,而是个极聪明的“技术宅”。
在别的孩子嬉戏打闹时,他竟能沉下心来自学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并对机械原理产生了浓厚兴趣。
钳工、电工、焊工,这些技术他一学就会,一会就精。倘若走在正道上,他很可能成为那个年代备受重视的技术骨干,拥有光明的前途。
但命运的岔路口,他选择了一条阴暗的小径。关于他开锁技术的师承,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一位善良的老锁匠,见其聪慧,欲将毕生技艺相传;另一说则指向一个心术不正的惯偷,将其引入了盗窃的深渊。
无论师从何人,王彦青凭借其扎实的机械知识,很快青出于蓝。普通的门锁在他面前形同虚设,复杂的保险柜则成了他挑战自我的“乐园”。
最初,他盗窃或许只是为了寻求刺激和证明自己的能力,甚至会在作案现场留下独特的标记,带着几分炫耀的意味。
后来,金钱的诱惑占据上风。他不再满足于普通民宅,将目标锁定在了企事业单位的保险柜上。
在那个普遍收入不高的年代,他凭借这门“手艺”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也一步步滑向了法律的深渊。
直至1985年,太原警方终于将这个屡屡得手的“保险柜大盗”擒获。证据确凿,民愤沸腾,在“严打”的背景下,死刑判决来得毫不意外。
(三) 看守所内的“座上宾”与暗流
初到汾阳看守所,王彦青深知自己“死缓”的身份意味着什么,他必须展现出更大的价值,才能确保活下去。
机会很快来临。看守所内有一台警方弄来的先进机床,几位请来的技术专家琢磨了几天都未能完全掌握其操作和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