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外围调查传来消息:当晚,附近的长青砖厂和永青砖厂女工宿舍也接连发生了两起流氓未遂事件。
晚上10点50分左右,有人在长青砖厂女宿舍外拽门叫骂,口吐污言秽语,被女工们集体喝退;晚上11点30分左右,一名穿半袖衫的男子在永青砖厂女宿舍撬后窗户,被发觉后惊逃。
专案组综合研判后认为,这三起发生在相邻砖厂、时间紧密衔接、手段相似的案件,极有可能是同一名罪犯流窜作案。
砖厂区位于城郊结合部,道路错综复杂,而罪犯能精准找到女工宿舍,作案后迅速消失,说明其对当地环境非常熟悉,很可能就居住在附近,或有在此工作生活的经历。
双线并进与曲折辨认
侦查方向随即明确:一是以现场遗留的眼镜为核心物证,追查其来源;
二是在砖厂周边重点区域,排查符合年龄、着装、体貌特征,特别是当晚有饮酒迹象、有流氓劣迹前科的人员。
那副眼镜成为了关键突破口。它样式普通,是水晶石镜片的黑色宽边方形镜架,但特征明显:左镜腿有被火烤焦的痕迹,右镜腿则用一颗小泡钉加固过。
专案组将眼镜拍照,印制了上百张照片,分发到各单位协助辨认。
然而,辨认嫌疑人的过程却一波三折。警方首先锁定了一名重点嫌疑人——水泥厂的临时工王廷春。
案发当晚10点30分,即系列案件发生前约20分钟,派出所巡逻队曾在砖厂附近的林带中盘查过他。
他当时满身酒气,骑自行车走错了路,经提醒才折返。其年龄、身材、着装与案犯描述完全吻合。
次日,侦查员安排受害女工对王廷春进行秘密辨认。
十几名女工仔细看过之后,绝大多数都摇头否定:“不是他,肯定不是!”只有一名女工犹豫地补充:“听说话声音…有点像。”
另一个被辨认的嫌疑人是刚被砖厂开除的牟长海。
他新剃了光头,素有流氓恶名,且持有刀具。这次,多数女工觉得他“声音面貌很像”,甚至有几人一口咬定“就是他”!
但深入调查发现,牟长海在案发当天下午剃了光头,而案犯作案时未戴帽子,明显有头发。牟长海的作案嫌疑被彻底排除。
这两次截然不同的辨认结果,让专案组警醒:受害人在极度惊吓和黑暗环境下,辨认能力并不可靠。
他们果断决定,不再将辨认结果作为主要依据,必须回归物证和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