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厅里的美元交易,突然变成了一场血腥抢劫。
枪声在武汉闹市响起,而破案的关键,隐藏在报纸上两枚几乎消失的指纹。
2001年4月17日上午,武汉市江岸区南京路的“天歌”咖啡厅,一场看似普通的美元兑换人民币交易,突然演变成一场血腥劫案。
一名男子掏出手枪,抢走8.39万元现金,跳上同伙的摩托车企图逃离。
当群众试图阻拦时,枪声响起——一名市民当场倒在血泊中,不再动弹。尖叫声中,摩托车呼啸而去,消失在汉口的老街巷弄中。
---
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和市公安局局长等领导火速赶到现场。
公安部与省市领导相继作出批示,对这场光天化日下的恶性案件,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侦破”。
由市局史局长挂帅、夏副局长坐镇指挥的专案组迅速成立,刑侦、技侦等部门的精英力量齐聚一堂。
案发时间恰是人流高峰的上午11时左右,枪响后现场一片混乱。
有的群众惊慌躲避,有的好奇围观,室内外现场遭到严重破坏。
勘查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案件侦破陷入僵局。
刑侦处技术员们迎难而上,兵分三路,对室内外现场展开了地毯式勘查。
室外现场,技术员们俯身在地,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最终,他们成功提取到2枚黄澄澄的弹壳,从死者身上取出1枚变形的弹头。
枪弹痕迹检验很快给出结论:犯罪嫌疑人所使用的是一支未建档的军用手枪,子弹为1984年生产的7.62毫米口径。
摩托车擦地留下的划痕也没被忽略——技术员小心翼翼地提取了上面的微量金属和车灯塑料碎片。
室内现场,技术员们的目光如同筛子,过滤着每一寸空间。3根毛发、4枚烟头被逐一收集。
持枪嫌疑人接触过的茶杯、玻璃杯、烟灰缸,以及他遗留在现场的几张《新闻信息报》都被妥善提取。
经过精细技术处理,茶杯上显现出3枚指纹。
而《新闻信息报》成为持枪案犯留下的唯一物品,常规指纹显现方法效果不佳。
技术员们大胆创新,调整配方,增加显现剂浓度,并适量添加石油醚渗透剂,以增强药物对报纸的渗透性。
经过两次重复显现,次日凌晨5时,当城市开始苏醒,他们终于成功提取了2枚纹路清晰、条件完好的指纹——这两枚指纹,将成为撬动整个案件的支点。
结合目击者描述,专案组迅速勾画出持枪嫌疑人的基本体貌特征:30岁左右,操黄冈一带口音,身高约1.63米;其同伙身高约1.70米。
案发数小时后,嫌疑人的电脑模拟画像已完成。
物证检验室内,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仪不停运转,分析着塑料残片和微量金属的分子构成;
理化检验员对毛发和烟头上的唾液进行DNA分析,确定嫌疑人的DNA排序;情报资料员则运用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在指纹库中进行海量比对。
涉案摩托车的查找也有重大进展。4月18日晚,根据群众反映,在硚口双墩建设大道路边发现一辆可疑的永新牌摩托车。
与现场提取的塑料残片和微量金属的分子构成认定同一——这正是犯罪嫌疑人使用的车辆。技术员从车身上又提取到3枚嫌疑人的指纹。
走访调查组在现场周围紧锣密鼓地工作。调查发现:持枪嫌疑人于4月16日曾到“天歌”咖啡厅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