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兵团作战持续两年半,卷宗积累了四十多本,却始终没有突破。案件转入小范围专案侦查,一晃十几年过去。
---
三、“浪子回头”与关键线索
转机出现在1997年。赵某某刑满释放后,一直想报答当年在看守所帮助他的民警。
听说这位民警调进了刑警队,他决定“送一份大礼”——举报一桩陈年旧案的线索。
他回忆,董振学遇害后不久,某天晚上他和酒厂朋友张某在街边打台球,另一工友杜某来找张某。他无意中听到两人的低语:
杜某说:“那晚咱俩这事弄大了,人可能死了,咱俩是投案怎的?”
张某答:“人要是死了,投案也得嗡下子(枪毙)。”
随后二人声音压低,赵某某再未听清。因与张、杜相熟,他多年来一直保守这个秘密。
---
四、重启调查与心理测试
1999年初,义县公安局重启调查。秘密调阅原始卷宗发现:杜某、张某当年虽在排查名单中,却因杜父是政法机关领导、张某家住农村,未被深入调查。
进一步调查显示:杜某初中时即好斗狠辣,曾因打架被义州镇派出所处理,当时董振学任所长,拟定对其行政拘留,杜某逃脱。杜某对董很可能怀恨在心。
同时,另一线索指向当地一名恶棍,称自己“砍过警察”,但专案组难辨真伪。
面对两条线索,公安局决定引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公安大学心理测试中心主任武伯欣、副主任丁同春受邀赴义县主持测试。
武伯欣分析认为:跟踪路线、穿着、行凶过程等细节,会在作案人记忆中形成深刻心理痕迹。测试题将围绕这些“痕迹”设计。
---
五、测试与突破
1999年3月20日晚,杜某等六人被传唤至刑警队。杜某一脸轻松,对妻子说:“你先回去,我很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