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军开始悄悄后撤部队,脱离接触,并通过外交渠道向中国传递了“不想打仗,愿意谈判”的信号。
看到印度主动退却,并将军队撤回传统控制线一侧,中国也展现了和平解决的诚意。
8月,中央军委解除了西藏方向参战部队的任务。已经前出到高原的部队和指挥机构,陆续撤回内地。中方也按照国际惯例,向印方移交了俘虏和阵亡士兵遗体。
这场惊心动魄的桑多河谷对峙,最终以政治解决落幕,未能演变成一场旨在收复失地的全面战争。
许多亲历者和准备参战的官兵深感惋惜。他们认为,印度侥幸躲过了一场毁灭性打击——如果战争打响,凭借中国集结的压倒性兵力和火力,印军不仅会失去强占的藏南土地,其赖以自豪的王牌第2师、第4师很可能被全歼,结局将比1962年更为惨痛。
未能开战的关键原因,并非印度退缩,而是当时中国正在南线(云南)进行另一场重要军事行动(对越作战)。
中央经过全局权衡,认为同时在两个战略方向与两个地区强国(尤其印度这样体量巨大的国家)开战,风险过高,战争规模和持续时间难以预料。
因此,为了国家整体战略利益,最终按下了已经箭在弦上的高原雷霆。
这次擦枪走火的危机,像一记警钟重重敲在印度新上台的总理拉吉夫·甘地心头。
他迅速调整政策,主动寻求与中国缓和关系,开启了延续至今的中印边界问题谈判。
桑多河谷的硝烟虽已散去,但它深刻揭示了边境问题的复杂性和擦枪走火的巨大风险,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关于“历史机遇”的沉重思考。
印军士兵在月光下偷偷构筑的工事,中国边防战士在拂晓反击中喷溅的鲜血,以及高原上曾经隆隆开进的钢铁洪流,都成为那段紧张岁月不可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