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肃杀肺易伤

小主,

第三章 寒燥论治·温散与润养的动态平衡

一、核心治则:温肺散寒,润燥化饮,顾护胎元

申时正,岐黄在医案中写下“治白露寒燥三法:散、润、温”六字,案头摆着三组药对:麻黄配五味子,散收并用;干姜配细辛,温化寒饮;沙参配麦冬,润燥生津。

“寒燥之邪,如冰裹火炭,”他以竹筷指点药对,“散表寒需辛温,如麻黄、桂枝;润燥需甘润,如沙参、麦冬;化饮需温化,如干姜、细辛。三者缺一不可,尤需注意‘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阿远见方中常配大枣、甘草,疑惑道:“此乃‘培土生金’之意?”岐黄笑道:“正是!脾为肺之母,白露寒燥易伤脾阳,故需健脾益气,如四君子汤之意,此乃‘治肺先治脾’之妙。”

二、经典方剂的时令化裁

酉时三刻,岐黄在《伤寒论》中夹入新抄的医方,重点圈注杏苏散、小青龙汤、温肺止流丹三方。

1. 杏苏散(寒燥束肺,轻证)

- 基础方:苏叶9g、杏仁12g、茯苓15g、前胡9g、桔梗6g

- 白露化裁:加紫菀9g、款冬花9g,增强止咳之力;咽干加麦冬12g、石斛9g,润燥利咽

2. 小青龙汤(寒饮伏肺,重证)

- 基础方:麻黄6g、桂枝9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9g

- 白露化裁:减麻黄为3g,防过汗伤津;加白术12g、茯苓15g,健脾化饮

3. 温肺止流丹(肺寒津凝,鼻渊)

- 基础方:人参6g、荆芥9g、细辛3g、诃子6g、甘草3g

- 白露化裁:加苍耳子6g、辛夷9g,通窍散寒;流涕多加乌梅9g,收敛止涕

“温肺止流丹治寒燥伤鼻,”岐黄敲了敲书页,“需注意人参用量宜轻,以免壅补碍邪。去年治一孩童,白露后鼻塞流清涕不止,用此汤加薄荷3g后,鼻窍顿通。”

三、针灸奇术:温肺润燥的时空疗法

戌时初,岐黄在针灸铜人上标注“寒燥三穴”:肺俞、列缺、太渊。阿远举着艾灸盒,见师父特意在“寅时”“辰时”两个时辰画圈。

“寅时肺经当令,辰时胃经当令,”岐黄以火针点刺肺俞穴模型,“肺俞温肺散寒,列缺宣肺解表,太渊补肺益气。寒证宜用灸法,燥证宜用针法,寒燥夹杂则针上加灸,如肺俞针后加温和灸。”

他又取出耳穴贴,在铜人“内鼻穴”“咽喉穴”处模拟贴压:“耳穴压豆可治疗寒燥引起的鼻炎、咽炎,配合迎香穴按摩,效果更佳。”

第四章 白露养生·防寒润燥的生活智慧

一、饮食妙法:三姜汤与润肺膏

亥时正,阿远在厨房熬制“白露三姜汤”:生姜、干姜、炮姜同煮,加红糖调味。岐黄端来一碟烤橘子,另配一小碗百合莲子粥:“三姜汤温肺散寒,烤橘子化痰止咳,百合莲子粥润燥养心,此乃‘温润结合’之食养。”

他又展示自制的“润肺膏”:川贝母、杏仁、蜂蜜、梨汁熬制,“川贝、杏仁润肺止咳,蜂蜜、梨汁润燥生津,此膏可每日早晚冲服,忌用铁器熬制,以免药性改变。”

说起禁忌,岐黄郑重道:“冰淇淋、生鱼片、苦瓜等寒凉之品,白露需禁食,以免伤脾阳、助寒饮。昨日老汉之病,便因晨起空腹食冰镇西瓜所致。”

二、起居调摄:防寒护肺与秋冻节度

子时三刻,岐黄带着阿远在医馆二楼更换厚窗帘,衣柜中放入羊毛坎肩,床头放置温脚壶。“白露宜‘不露’,”他指了指墙上的《遵生八笺》,“早晚需穿坎肩护背,尤其护住肺俞穴,夜间睡觉需盖薄被护腹,避免‘寒从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