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湿瘀祖先荫

土伯的身影从祖坟后转出,黄袍上沾满新鲜的泥土,手持的耒耜尖端还挂着几缕草根,腰间别着一串墓前摘下的艾草,叶片上的水珠折射出五色光芒:“岐黄,汝可知清明为何多雨?非天欲泣,乃地脉瘀塞,湿浊上泛也。”

岐黄一愣,拱手道:“愿闻其详。”

“清明者,‘天清地明’之意,本应气清景明,然今岁地脉中藏污纳垢,无名无主之骨多达三百六十具,如人体经络中瘀滞的痰湿,致地脉不通,水湿不化。”土伯指向乱葬岗,“彼处乃‘地脉脾经’所在,今瘀塞如脾之大络,故百姓脾困,祖先难安。”

岐黄恍然大悟:“祖先荫庇与地脉相通,地脉湿瘀,则气血难行,子孙脾困。此乃‘天人感应’之理,如《黄帝内经》所言‘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地脉亦如人体经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土伯点头,从袖中取出五个布袋,布袋上分别绣着青龙、朱雀、黄龙、白虎、玄武纹样:“此乃‘五方土’,青土取东方森林腐殖土,赤土取南方丹霞山土,黄土取中央麦田土,白土取西方盐碱土,黑土取北方沼泽土,各有归经,可调和地脉五行。汝以青土补肝,赤土养心,黄土健脾,白土益肺,黑土滋肾,合之可通五脉,兼祭无名之骨。”

第三章 艾火通脉的祖先之祭

卯时,岐黄与阿橘来到乱葬岗。这里的空气凝滞如浆,腐叶下隐约露出白骨,有的颅骨凹陷,有的肋骨断裂,诉说着生前的惨烈。岐黄焚香三炷,插在乱葬岗中央,香烟竟垂直上升,在雨幕中形成一道青烟柱,宛如地脉的叹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维清明之吉辰,祭无名之英魂,愿五方土安,地脉通,子孙宁……”岐黄朗声吟诵祭文,声音未落,五方土已按青、赤、黄、白、黑方位撒出,在白骨周围聚成五行阵。奇迹般地,阵眼处竟生出五株幼苗:东方青土中长出桑树苗,南方赤土中冒出丹参苗,中央黄土中挺起白术苗,西方白土中钻出百合苗,北方黑土中窜出首乌苗,分别开着青、赤、黄、白、黑五色花,对应五脏。

阿橘将温热的“胃苓汤”洒在阵中,汤汁渗入土中,竟冒出缕缕热气,如无数小兽的鼻息。与此同时,远处的祖坟方向传来隐隐的钟鼓声,那是家族祖先的回应。“先生,白骨上的泥土在动!”阿橘惊呼。

岐黄望去,只见白骨上的湿泥如活物般蠕动,渐渐干涸剥落,露出干净的骨殖,泛着珍珠母般的光泽。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活络散”——以乳香、没药、川芎、当归等制成,药粉中混有麝香,香气穿透雨幕——均匀撒在白骨关节处,奇迹再次发生:散架的骨殖竟自动拼接成形,脊椎如串珠般连接,肋骨如屋檐般展开,最终在五行阵中形成一座无名碑,碑身刻着“地脉灵源”四字,笔力苍劲如老树盘根。

第四章 菖蒲化浊的脾胃之治

巳时,岐黄在药庐前支起青铜大锅,锅中注满岷江春水,投入菖蒲三斤、艾草二斤、茯苓一斤、白术八两。阿橘守在炉前,不断添加松枝,火光映得她面颊通红,发辫上的菖蒲叶散发着辛辣香气,与艾草的苦香交织,竟有提神醒脑之效。

“菖蒲生于水泽,辛温芳香,《本草汇言》称其‘醒脾治痞,化湿解毒’。”岐黄搅动药汁,“艾草纯阳之性,可温经散寒,配茯苓健脾渗湿,白术燥湿强脾,共成‘醒脾化浊’之剂。此膏不仅治有形之湿瘀,更能通无形之灵脉,使祖先荫庇之路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