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鳞,你可知为何火郁需发之?”药神大人的声音从鼎中传来,手中托着燃烧的《黄帝内经》竹简,“‘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今赤松子外现寒栗,内藏火毒,正是‘火郁于内,阳格于外’的典型。”
赤鳞君望着鼎中火焰,只见青火(君火)被白火(燥金)压制,蜷缩于炉底,而赤火(相火)则浮于上,形成上热下寒之象:“弟子以麻黄发越郁火,石膏清泻浮热,红景天调和火土,正是遵循‘因其轻而扬之’的治则。”
药神点头,竹简自动翻至“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今金气太过,阳气被郁,非‘发之’不能复其天日之明。然发之之法,需如春日之风,温和舒展,不可如夏日之雷,暴烈折伤。”
话音未落,三昧真火鼎突然喷出青焰,竟将赤鳞君卷入炉中。他但觉周身被烈火包裹,鳞片间的火土纹路几乎要爆裂开来,喉间却涌起一股清凉——那是红景天鲜汁在体内流动的感觉。恍惚间,他看见自己的鳞片正在脱落,露出底下新生的、带着水润光泽的赤鳞。
“这是‘淬体’之劫。”药神的声音穿透火焰,“大暑之火,乃天地之熔炉。红景天生于寒地而性温,若不经烈火淬炼,焉知其能治真热假寒?”
赤鳞君咬牙运功,将体内郁火与鼎中真火交感,只见旧鳞片逐渐化为灰烬,新生鳞片上竟浮现出“火郁发之”的古篆纹路。与此同时,他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通透感——原来火土之气不仅能温阳,更能散热,正如炉中之火,鼓风则旺,壅塞则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三折 以热治热·阴阳逆从探玄奥
大暑正日,昆仑山的火山湖突然沸腾,湖水化作赤红雾气,向四周蔓延。赤鳞君带着新制的“火郁发之散”赶到时,只见雾气所过之处,牧民们纷纷倒地,个个面色苍白如纸,四肢厥冷,却自诉胸中如焚,渴欲饮冰。
“又是真热假寒!”藏红花仙子掀开牧民衣襟,只见胸口皮肤潮红如醉,“看这舌苔,舌尖红如朱,根部却白腻厚积,此乃热邪深伏于里,阳气不能外达。”
雪莲花仙姑欲取冰露,却被赤鳞君拦住:“且慢!他们刚饮过冰水,你看这腹部——”他按压牧民脐周,触感硬如石,“寒水入胃,反致热邪冰伏,非辛热之品不能破。”
他取来红景天、附子、黄连,比例竟为五比三比一:“附子辛热,破沉寒痼冷,助阳气外达;黄连苦寒,清泻里热,防止辛热伤阴;红景天...取老根炒炭,其性转为收敛,能引浮火归元。”
“这...寒热同用,不会相互抵消吗?”小芝疑惑。
“此乃‘以热治热,以寒治寒’的从治法。”赤鳞君将药炭研末,以热酒送服,“《内经》云‘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今病象为寒,病机为热,故需用热药为向导,引寒药直达病所。红景天炒炭,既具温通之性,又有收敛之能,恰合大暑‘阳极阴生’之理。”
奇迹在半个时辰后发生:牧民们先是打了个寒颤,继而全身冒出豆大的汗珠,汗珠落地竟化作缕缕青烟。待汗出透,四肢渐暖,胸中烦热也随之消退。一名老者摸着胸口惊叹:“就像有扇火门打开了,热气都从汗里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