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二·大雪冬至·肾阴灼烁】

制「知柏地黄丸」需用「天地人」三源水:天雪(大雪初霁之雪)、地水(阴泉活水)、人津(静修女津液)。清露在「坎离灶」前摆设三鼎:上鼎蒸天雪与桑寄生,中鼎煎地水与女贞子,下鼎煨人津与川贝母。上鼎以楠木火(属水)加热,中鼎用枣木火(属土,火生土),下鼎燃柏木火(属金,土生金),三火合炼,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之序。

先将桑寄生切段,投入上鼎,蒸腾的雾气中浮现「肾」字;再将女贞子捣碎,倒入中鼎,药汁沸腾时如龙吟,此乃「知柏地黄丸」的意象;最后将川贝母研粉,下入下鼎,辛凉之气与甘润之味在蒸汽中相遇,形成「金水生火」的雾环。清露以「阴阳杵」搅动三鼎药液,每杵必过下鼎,使「金气」贯通上下,此乃「金能生水,水制火」的治法核心。

至申时(膀胱经旺时),清露取三鼎药液混合,投入「珍珠母」(咸寒入肝)一钱,药液顿时分为三层:上层金气如霜(肺),中层木气如碧(肝),下层水气如黛(肾)。她以「申时针」(申时锻造的银针)搅拌,三层渐合为靛蓝色液体,表面浮着十二颗「火晶」(虚火凝结之物),此乃「虚火现形」。

忽然,玄龟再次出现,口吐「羽」音,震得药鼎共鸣,「火晶」纷纷破裂,化作凉雾散去。清露知是「阴气胜火」,遂撤火起鼎,药液竟自动分成十二份,对应十二经脉,每份药液中都有一片桑寄生竖立如锚,正是「锚定真阴,镇纳虚火」的意象。

第四节·凉剂镇火

施药场设在「坎离台」,台分三层:上层置北方癸水灯,中层摆中央戊土坛,下层铺西方庚辛金席。清露着「坎离道袍」,左手执「桑寄生拂」,右手持「女贞印」,先以拂尘蘸药汁遍洒坛周,再以印玺在患者「志室穴」(肾经穴位)盖印,印文为「水制火炎」,药汁遇热即显,如靛色胎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位骨蒸劳热十年的老者上前,清露见其舌绛少津,脉弦细数,乃以「镇火针」(针尖裹女贞子汁)刺「涌泉穴」(肾经井穴),针入即有凉气随针溢出,针柄结出冰晶。随后以热药汁调川贝粉,敷于「肝俞穴」,药粉遇汗化作玄龙纹路,向四周蔓延,此乃「真阴循经而行」。老者服药后,自觉有凉气从足底涌泉穴升起,如泉水灌溉枯田,潮热顿减,此乃「肾水涵肝,相火自平」。

对小儿惊风,清露以「川贝露」调和羚羊角粉,制成「镇火散」,用「冰箔纸」包裹,每包散剂上都印有「镇」字。孩童吸入后,惊风立止,此乃「金气制木,火不生风」之效。有个男童因肾阴虚致牙龈肿痛,清露取桑寄生贴于「太溪穴」,枝条竟自动发凉,如滋阴之效,男童顿时痛止,牙龈消肿。

至亥时(肾经旺),清露命众人手握「女贞枝」,面向北方行「吹」字诀:「闭口纳气,想象壬水入肾,虚火随息而降……」众人照做,呼出的白气中夹着蓝焰,女贞枝则渐渐转为靛蓝,如吸满虚火。

第五节·夜祭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