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只是浑身乏力、腹部隐痛,继而便腹泻不止,大便黄赤黏稠,一日可达数次,甚者还伴有恶心呕吐、肛门灼热。有几位年老体弱的族人,腹泻多日后日渐消瘦,精神萎靡,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首领让巫祝尝试驱邪,却毫无效果,只能让族人多喝热水,尽量休息,可病情依旧没有好转。苍柏长老心中焦急,想起灯笼果性凉能清热,便让族人采摘灯笼果给患病的人食用,可不少族人吃了之后,腹泻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
长老心生疑惑,仔细观察那些病情加重的族人,发现他们大多舌苔厚腻、脉象濡缓,腹中肠鸣作响,显然是寒湿侵入体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下注肠道所致,与单纯的暑热病症截然不同。灯笼果虽能清热,却无祛湿止泻之力,单用它自然难以奏效。正在此时,部落中一位名叫青禾的妇人站了出来,她自幼跟随母亲认识不少草药,对草木习性颇有了解。她对长老说:“长老,我看这病是湿热泄泻,灯笼果能清热,却不能祛湿止泻。沼泽边生长着一种马齿苋,叶片肥厚、茎呈紫红色,性凉味酸,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不如将灯笼果与马齿苋一同捣烂取汁服用,清热与祛湿并举,或许能见效。”
小主,
苍柏长老闻言,连忙让族人分头采摘新鲜的灯笼果和马齿苋。青禾亲自指导众人处理药材:将灯笼果去壳取果肉,马齿苋洗净泥沙,二者按一比二的比例放入石臼中捣烂,加入少许洁净的河水,过滤后取澄清的药汁,让患病的族人每日服用三次。起初,族人还有些疑虑,但服用一日后,不少人便觉得腹痛减轻,腹泻的次数明显减少,大便也渐渐成形。
连续服用五日,那些轻症的族人便已痊愈,能正常赶路;就连那几位重症的年老族人,腹泻也停止了,精神也好了许多,能自己行走。首领对青禾赞道:“你能根据病症变化,将灯笼果与马齿苋配伍使用,真是妙不可言!这正是‘辨证施治’的道理,草木的妙用,果然要结合病症灵活运用。”青禾腼腆地说道:“这都是母亲生前教我的,她说草木各有特性,搭配得当便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此事在迁徙的部落中传开,族人们纷纷记下这配伍之法。途中遇到其他迁徙的部落,玄鸟部落族人也将灯笼果配马齿苋治湿热泄泻的方法口耳相传。有个叫肃慎氏的部落,恰好也遭遇了类似的腹泻疫情,听闻玄鸟部落的妙法后,采摘灯笼果和马齿苋配伍使用,果然治愈了不少族人。就这样,灯笼果的妙用不再局限于玄鸟部落,随着迁徙的脚步,在口传之中不断丰富,从单纯的清热解渴、治疗暑热口疮,拓展到治疗湿热泄泻,而这种“口传知识”的流动与碰撞,正是中国传统医学不断积累、发展的重要路径。
第三回 山瘴起时疹毒生 青囊捣汁护婴孩
玄鸟部落与肃慎氏部落结伴而行,行至辽河支流畔时,正值初秋,却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瘴。瘴气弥漫在山林间,经久不散,族人吸入后,不少人开始出现皮肤瘙痒、起红斑的症状,尤以孩童发病最为严重。起初只是皮肤发红、瘙痒难忍,继而红斑上起满细密的小丘疹,甚者丘疹破溃流水,结痂后又反复发作,孩童们因瘙痒日夜哭闹,抓挠不止,皮肤破损处还容易化脓感染。
部落中的巫医尝试用草药熏洗、涂抹兽油,却都收效甚微,不少孩童的病情日益加重,皮肤溃烂面积越来越大,还伴有低热、食欲不振等症状。苍柏长老心中焦急,仔细观察患病孩童的症状,发现这些皮疹红肿、瘙痒、渗液,正是中医所说的“湿疹”,系湿热瘴气侵入肌肤,郁而化毒所致。他召集青禾和两个部落中懂草药的人商议,青禾忧心道:“此次瘴气引发的疹毒,是湿热蕴结肌肤,单用灯笼果或马齿苋,怕是难以直达病所,缓解瘙痒。”
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肃慎氏部落的一位老妪名叫木华,站了出来,她对长老说:“老身年轻时曾在山中生活,见过猎人用灯笼果的浆汁涂抹蚊虫叮咬的伤口,能快速止痒消肿。不如我们将灯笼果捣烂,加入少许蜂蜜调和,直接涂抹在孩童的皮疹上,再配合内服,或许能见效。”苍柏长老觉得此法可行,便让族人按木华老妪的说法准备。
族人采摘了大量成熟的灯笼果,去壳取果肉,捣烂后用纱布过滤,取出纯净的浆汁,加入适量蜂蜜调和均匀,制成药膏。青禾和木华老妪亲自为患病孩童涂抹药膏,每日三次,同时让孩童内服灯笼果与金银花配伍的药汁——灯笼果清热利湿,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二者相合,内外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