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京城后,太医院立即开展药理研究。御医们将新鲜红姑娘洗净,分别对其根、茎、叶、花、果实进行性味鉴定:根味苦,性凉;茎味甘,性平;叶味辛,性微寒;花味甘,性凉;果实味甘酸,性凉润。通过动物实验与人体试服,御医们进一步确认,红姑娘的果实与红萼药效最佳,核心功效为清热利咽、生津润燥、解毒消肿,归肺、肝、脾经,适用于肺热津伤、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口舌生疮、暑热口渴等症,且药性温和,寒凉而不伤脾胃,适合长期服用。
李德全将研究结果整理成奏折,呈给乾隆帝,奏折中写道:“臣等奉命寻访江南红姑娘,经田野调查与药理研究,证实此物性味甘酸凉润,归肺、肝、脾经,清热利咽、生津润燥之功确凿,民间用法多与中医‘辨证施治’之理相合。其生长适应性强,易于引种,若植于御花园,既能观赏,又能药用,实乃一举两得。”乾隆帝阅后龙颜大悦,当即批准引种,并下旨:“此物生于乡野,却有济世之能,当植于御苑,令其沾染皇家之气。待果实成熟,朕将亲赐佳名,以彰其功。”
小主,
第四卷 御苑引种培灵草 金辉初绽获御名
乾隆帝下旨后,太医院立即从江南采买红姑娘的种子与幼苗,在御花园西北角开辟了一处专门的药圃。药圃选址极为考究,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湿润,恰好契合红姑娘喜温暖湿润的生长习性。御医们亲自照料,根据其生长特点,春季松土施肥,夏季浇水抗旱,秋季除草防虫,冬季覆盖干草防寒,不敢有丝毫懈怠。
红姑娘在御花园中长势喜人,不过半年光景,便从纤细的幼苗长成了茂密的植株。夏季,淡紫色的小花悄然绽放,形似喇叭,清雅别致;秋季,花朵凋谢后,花萼逐渐膨大,由绿变红,包裹着内里圆润的浆果,远远望去,犹如一串串悬挂在枝头的小灯笼,嫣红透亮,十分惹人喜爱。每日清晨,御花园中的宫女们会前来浇水,晶莹的露珠点缀在红萼上,折射出淡淡的光晕,宛如珠宝般璀璨。
这年深秋,红姑娘果实完全成熟,御花园中一片嫣红,红萼果实挂满枝头,随风摇曳,煞是好看。恰逢乾隆帝宴请文武百官,席间,有几位大臣因连日批阅奏折、议事,用嗓过度,纷纷表示咽喉不适。乾隆帝见状,笑道:“朕有一佳物,可解诸位爱卿之困。”遂命宫女前往药圃,采摘新鲜红姑娘,洗净后用沸水冲泡,奉给诸位大臣饮用。
大臣们接过茶杯,只见杯中红萼漂浮,汤色澄澈,闻之清香扑鼻,饮之酸甜回甘,咽喉间顿时感到一阵清凉滋润,干燥肿痛之感瞬间缓解。军机大臣刘统勋饮后赞道:“此物清润甘美,利咽之效立竿见影,实乃妙药!”礼部尚书纪晓岚也道:“臣近日肺热咳嗽,咽喉干痒,饮此一杯,竟觉胸膈舒畅,咳嗽也减轻了许多。”乾隆帝听着大臣们的赞誉,心中得意,便携众人前往御花园药圃观赏红姑娘。
此时已近黄昏,宫中宫灯次第点亮,柔和的灯光映照在红姑娘的红萼上,使其泛出一层鎏金般的光泽,原本嫣红的萼片更显华贵,形似一个个镶嵌着金边的小灯笼,悬挂在翠绿的枝叶间,美轮美奂。乾隆帝驻足观赏,龙颜大悦,赞道:“此物形如灯笼,色含金辉,生于御苑,当有贵名。朕赐名‘金灯笼’,从今往后,便以此名相称!”
百官齐声附和:“皇上圣明!金灯笼之名,形神兼备,实乃佳名!”李德全上前奏道:“皇上御赐之名,既彰显其皇家贵气,又暗合其清润之性,臣请将此名载入太医院医籍,以传后世。”乾隆帝准奏。当晚,太医院便将“金灯笼”之名记录在《御苑本草辑要》中,详细记载其性味、功效、用法及引种过程。
此后,金灯笼便成为宫廷御用药材,太医院根据其药性,研发出多种方剂:用金灯笼配伍麦冬、冰糖制成“金灯清咽膏”,供嫔妃、公主们日常护嗓养颜;用金灯笼配伍金银花、连翘制成“金灯解毒汤”,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用金灯笼配伍荷叶、冬瓜皮制成“金灯解暑饮”,供夏季消暑生津。金灯笼从乡野间的寻常草药,一跃成为御苑中的“贵气灵草”,而这背后,正是民间实践与宫廷研究的完美互动,彰显了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无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