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卷结语
太湖野胡椒自阿福偶然发现,经周鹤年辨证验证、李廷芝载入府志、王士祯收录省志,终完成从“民间野果”到“方志名药”的蜕变。这一路,有医官的质疑与信服,有编修的寻访与实录,有灾年的坚守与互助,更有渔民代代相传的实践智慧——每一步,都印证着中国传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也诠释了“口传经验为根,文献记载为脉”的文化传承。野胡椒粥的辛辣暖意,不仅驱散了吴地渔民冬日的寒湿,更将民间智慧与医道初心,熔铸进了江苏的方志篇章里。
小主,
下卷赞诗
府医辨证识真味,编修寻源入府章。
暴雪封湖椒粉救,省志载名传四方。
吴湖寒夜粥香暖,渔户冬朝痹痛康。
莫道野材无大用,民生实践出良方。
尾章 椒香绕湖传百载 寒粥一脉续民生
太湖的冬雪,落了又融,融了又落,从乾隆年间阿福发现野胡椒的那丛滩涂,到民国时渔行里飘着的椒香,再到如今非遗工坊中研磨胡椒的石磨,这缕辛辣的暖意,竟在吴地流转了两百余年。
民国二十年冬,太湖又遇寒潮,东山渔村的阿福后人——十六岁的阿明,正照着祖辈传下的方子,在渔棚里煮野胡椒粥。陶罐在柴火上咕嘟作响,他往粥里加了些晒干的陈皮,这是他听镇上老郎中说的,陈皮能理气健脾,配着野胡椒,驱寒又不滞气。棚外,几个从上海来的商船水手裹着大衣,搓着手往里凑:“阿明,再给我们来两碗,这粥喝了,甲板上冻着也不觉得骨头疼!”阿明笑着应着,手里的勺子不停——祖辈传下的不仅是方子,还有“见人受寒就递碗热粥”的规矩。那年冬天,靠着野胡椒粥,渔村和商船的人都没遭寒疾,连上海的《申报》都登了“太湖野胡椒粥驱寒”的小记,称其“吴地民间智慧之结晶”。
时光跳到1985年,苏州中医院的老中医陈医师,在整理地方医案时,发现了《江苏植药志》中关于野胡椒的记载。他特意去东山渔村走访,见老渔民们还在用野胡椒煮粥,只是多了些新花样:有的加薏米祛湿,有的加桂圆补血,针对不同体质调整配伍。陈医师深受启发,将野胡椒纳入医院的“冬令食疗方”,推荐给风湿患者和脾胃虚寒的病人,反响极好。有个患类风湿关节炎的老人,喝了三个月野胡椒粥(配伍独活、桑寄生),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连拐杖都少用了。陈医师还写了篇《太湖野胡椒的临床应用》,发表在医学期刊上,让这味民间食材,走进了现代医学的视野。
如今的东山渔村,早已不是当年简陋的渔棚模样,却依旧保留着一片“野胡椒保护林”。每到腊月,村里的老人会带着年轻人去采摘,教他们辨认“霜打后的红果最辣”,教他们“用陶瓮储存,忌用铁器”,还会讲起阿福当年用野胡椒粥救全村的故事。2018年,“太湖野胡椒粥制作技艺”被列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阿福的第五代孙阿伟。他开了家非遗工坊,不仅卖野胡椒制品,还定期举办“寒粥课堂”,教城里来的游客煮野胡椒粥,讲其中的中医道理:“《黄帝内经》说‘寒者热之’,这野胡椒性温,就是给身体‘添把火’,再配着不同的食材,火就烧得匀、烧得久。”
在苏州地方志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只乾隆年间的粗陶罐,罐身上还留着当年熬粥的焦痕——这是阿福用过的第一只煮胡椒粥的罐子。旁边的展柜里,放着《苏州府志》《江苏植药志》的影印本,书页上关于野胡椒的记载,字迹清晰;还有一本泛黄的《野胡椒粥病案集》,里面记着从乾隆到民国的近百个案例,笔触虽简,却满是温度。常有游客驻足,看着陶罐和文献,听讲解员说起那片太湖滩涂的红果,说起渔棚里的热粥,说起一代代人用生活实践写下的智慧。
太湖的风依旧吹着,冬日的湖面仍会结薄冰,可那丛野胡椒早已不是当年的孤株,而是漫生在湖滨的一片红。每当寒雾笼罩渔村,总能闻到一缕辛辣的粥香,飘在湖面上,绕着渔帆,钻进寻常百姓家——那是吴地的风,带着自然的馈赠;是民生的暖,藏着实践的智慧;是中医的魂,映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初心。这缕香,从清代的渔棚里来,往未来的岁月里去,像太湖的水,生生不息,温暖着每一个遇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