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玉千年:唐时珀韵记(下卷)

从大明宫玉作里修复松纹的巧思,到法门寺禅堂中捻珠的禅意;从洛阳市井皮影戏的柔光,到雁门关军帐里镇纸的坚守——遗玉,这颗被《酉阳杂俎》赋予“温润如玉石”之名的琥珀,在唐代的宫廷、寺院、市井与边关,绽放出多元的光芒。它既能在宫人的指尖下修复如初,承载皇室的雅致;也能在僧人的掌心间助禅定,传递自然的清净;既能在老妪的灯箱里映出月光,温暖市井的烟火;更能在将军的军帐中镇住风沙,寄托家国的坚守。它从地下遗存的树脂化石中走来,跨越阶层与地域,成为唐代人生活与精神的共同印记。

下卷赞诗

大明宫深修遗玉,巧手温珀补翠纹。

法门寺里禅珠转,松魂伴佛净尘心。

洛阳市井灯影暖,珀片映月照童音。

雁门关上镇纸重,将军持石守国门。

《酉阳》一语传千古,温润千年韵长存。

莫道遗玉藏幽地,一朝现世满乾坤。

尾章 遗玉千年韵未歇

千年后的西安博物院,“唐代遗玉特展”的展厅里,暖黄色的灯光如唐代宫灯般柔和。展柜中央,一块唐代“松枝栖鹤”遗玉摆件静静躺着——虽不是当年大明宫修复的那尊,却有着相似的蜜色光泽,断面的流纹里,还能看到细小的松针痕迹,与《酉阳杂俎》复刻本中的记载完美呼应。

一位年轻的考古学者,正对着展柜给孩子们讲解:“这块遗玉,是唐代人从地下松脂矿里开采出来的,他们叫它‘遗玉’,因为它像遗落人间的美玉,温润又带着松的气息。你们看,这上面的纹路,是不是像松树的枝条?”孩子们凑在玻璃前,睁大眼睛,有的还伸出小手,想触摸那千年的温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展厅的互动区,一位老奶奶正用羊毛布轻轻擦拭一块现代琥珀(模拟唐代遗玉),体验“温珀”的过程。她笑着对身边的孙女说:“奶奶小时候,你太奶奶也有块这样的‘玉’,说能安神,现在看来,就是这遗玉啊!没想到唐代人早就用它了。”孙女拿着放大镜,观察琥珀里的小昆虫,兴奋地说:“原来千年以前,就有人和我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