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开始激光扫描,波长调整到532纳米。”林薇对着对讲机轻声说,目光紧紧盯着电脑屏幕。她的研究方向是白垩纪的古气候,而这块琥珀,是她研究的关键——琥珀中的气泡能反映当时的大气成分,而琥珀本身的光学特性,还能帮助她推算出一亿年前的太阳辐射强度,这对还原古气候至关重要。
扫描仪缓缓启动,发出轻微的嗡鸣,屏幕上逐渐浮现出琥珀的三维模型,那些微小的气泡在模型中清晰可见,像一颗颗嵌在珀石里的珍珠。林薇调整仪器参数,激光透过琥珀,与气泡中的气体发生反应,产生的光谱数据实时显示在屏幕上。“看,这里的碳同位素比例!”林薇的声音带着兴奋,“比现代大气中的碳12含量高15%,说明当时的大气温度比现在高8-10℃。”
更让林薇惊喜的是,通过分析琥珀的折射率,她发现这块琥珀的光学特性与现代琥珀有明显差异——白垩纪琥珀的折射率更高,这意味着当时的太阳辐射强度比现在更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白垩纪有那么多巨型恐龙,”林薇对着身边的学生说,“更强的太阳辐射带来更充足的植物光合作用,为恐龙提供了足够的食物来源。”
为了验证这一发现,林薇又将琥珀带到同步辐射实验室,利用更先进的设备对珀石中的银杏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古银杏叶的叶脉密度比现代银杏更高,这正是适应强太阳辐射的特征。“这块琥珀就像一个‘时光胶囊’,”林薇抚摸着琥珀表面,“它不仅保存了一亿年前的植物和大气,还记录了当时的太阳痕迹,让我们能透过它,看到远古地球的模样。”
当林薇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时,她特意将这块琥珀的照片放在论文的封面——照片中,阳光透过琥珀,古银杏叶的影子映在白色的背景上,似在与现代人类对话。“这块‘太阳石’,是自然留给我们的礼物,”林薇在论文的致谢中写道,“它让我们明白,人类与太阳、与地球的联系,早已刻在千万年的时光里。”
第四卷 进博台上珀牵线 陈曦讲石连中外
当代上海,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国际琥珀文化展”展厅里,暖黄色的灯光如阳光般洒在展柜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琥珀在灯光下绽放着温润的光泽。展厅讲解员陈曦正站在一个环形展柜前,对着围拢的中外观众介绍:“各位眼前的这些琥珀,都被称为‘太阳石’——左边这块来自古希腊,当地人叫它‘Elektron’,意为太阳的馈赠;右边这块来自中国唐代,文献记载它‘日精所化’,是阳光凝结的魂魄。”
展柜中,古希腊的琥珀呈浅金色,表面刻着简单的太阳纹;唐代的琥珀则是深蜜色,上面镶嵌着细小的银饰,两者虽来自不同文明,却都泛着相似的暖光。一位来自希腊的学者安德烈亚斯凑到展柜前,仔细观察着唐代琥珀:“太神奇了!我们古希腊的琥珀也有类似的传说,没想到中国唐代也有‘日精所化’的说法,这说明东西方对琥珀的认知是相通的。”
陈曦笑着点头,取出一个平板电脑,向观众展示琥珀形成的动画:“无论是古希腊的‘Elektron’,还是中国的‘日精珀’,它们的形成都需要千万年的阳光照射——松脂在阳光下分泌,又在岁月中凝固,最终将阳光的温度与光泽藏在其中,成为跨越文明的‘太阳使者’。”
展厅的互动区,几个外国小朋友正围着一个琥珀光疗体验台。工作人员将一块琥珀放在阳光下,琥珀的光斑投在小朋友的手背上,带来一丝温暖的触感。“像晒太阳一样!”一个金发小女孩兴奋地说,她的母亲则拿着手机,对着展柜里的维京航海珀拍照:“我在历史书上见过维京人用琥珀导航的故事,今天终于见到实物了!”
陈曦注意到安德烈亚斯一直在研究展柜里的清代草原珀,便走上前介绍:“这块琥珀来自中国内蒙古草原,清代的牧民们用它在寒冬暖身、指引归途,就像古希腊人用琥珀祭祀太阳一样,都体现了人类对‘光与暖’的向往。”安德烈亚斯听后,从包里取出一块小小的希腊琥珀,递给陈曦:“这是我家乡的琥珀,送给你,希望它能成为我们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陈曦接过琥珀,将它与展柜里的中国琥珀放在一起——两块来自不同国度的“太阳石”在灯光下相互映衬,似在诉说着跨越山海的文明共鸣。“琥珀是没有国界的,”陈曦对着观众说,“它藏着千万年的阳光,也藏着全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对光明的追求,对温暖的渴望,对彼此的联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展览接近尾声时,夕阳的余晖透过展厅的玻璃窗,洒在展柜里的琥珀上,为每一块“太阳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中外观众们纷纷在展柜前合影,手中的相机镜头,定格下这跨越文明、与光有关的瞬间。
下卷结语
从明代航海船中穿透迷雾的珀光,到清代草原上温暖归途的“太阳石”;从现代实验室里解密远古气候的琥珀,到进博会展厅中连接中外的“光之纽带”——这颗藏着千万年阳光的琥珀,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景里,始终以“光”为核心,为人类指引方向、带来温暖、破解奥秘、联结文明。它不再只是一块普通的珀石,而是自然与人类对话的媒介,是跨越时空的“光的使者”,见证着人类对光明与美好的永恒追求。
下卷赞诗
明舟雾海珀光引,破暗寻途抵古津。
清原雪夜暖身石,指引归程护幼亲。
实验室中探古气,阳痕藏珀诉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