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的中药核心属性与应用

- 唐代案例中(如郑愚故事)直接使用“补骨脂”名称,但此时可能为民间或外来称呼,尚未被官方本草收录。

3. 南北朝时期的争议性记载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提到“补骨脂”的炮制方法,但存在两大争议:

- 名称与物种的关联性:该书未明确描述植物形态,且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波斯的海上贸易尚未形成规模,可能混淆其他植物 。

- 传入时间矛盾:若补骨脂确为唐代传入,则南北朝时期的记载可能为后世误植或地域性名称。

结论:补骨脂的最早正式命名时间为宋代(973年《开宝本草》),唐代已有别名“破故纸”“婆固脂”,但名称尚未统一;南北朝记载因证据不足需谨慎对待。

二、补骨脂的别名异称

补骨脂的名称演变呈现“音译名-功能名-地域名”的多元特征,历代文献中记载的别名多达十余种:

(一)历史文献中的核心别名

1. 破故纸

- 来源:唐代《药性论》首次提出,为“婆固脂”的音转讹误,宋代《开宝本草》将其定为官方别名 。

- 含义:“破”指破除病邪,“故纸”形容其果实干燥后质地如纸,体现其温肾散寒的功效。

2. 婆固脂

- 来源:唐代《药性论》记载,为梵语“Vakuci”的音译,强调其外来属性 。

- 使用范围:唐代至宋代初期常用,后逐渐被“破故纸”取代。

3. 胡韭子

- 来源:唐代徐表《南州记》记载,因补骨脂原产波斯(胡地),果实形似韭菜子而得名 。

- 功能关联:突出其补肾壮阳的功效(韭菜子亦为传统补肾药)。

4. 补骨鸱

- 来源:宋代《本草图经》记载,“鸱”指猫头鹰,其叫声凄厉,隐喻补骨脂可治疗肾虚导致的咳喘、泄泻等“虚损之声” 。

5. 黑故子

- 来源:清代《中药志》记载,因果实成熟后呈黑色而得名,强调其外观特征 。

6. 吉固子

- 来源:近代《江西中药》记载,为“补骨脂”的方言谐音,多见于江西、福建等地 。

(二)地域性别名

1. 川故子

- 来源:主产于四川的补骨脂,因道地性得名,强调其产地与质量优势。

2. 怀故子

- 来源:河南怀庆府(今焦作)产的补骨脂,与“四大怀药”文化相关,明代《本草纲目》提及怀庆府为补骨脂重要产区。

3. 胡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