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骨脂记:破故仙缘(上卷)

陈九真走进张阿婆的屋,一股草药味扑面而来。张阿婆躺在床上,盖着两床被子,见他来,叹了口气:“九真啊,我这腰和腿,疼得像被石头砸着,夜里都不敢翻身。”陈九真坐在炕边,摸了摸她的膝盖——冰凉冰凉的,又按了按她的腰眼,张阿婆疼得直咧嘴。“阿婆,您这是寒湿困在筋骨里了,我昨天在山上找着种草药,或许能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回到家,取了些晾干的破故纸叶子,放在砂锅里,加了两碗井水,又切了三片生姜——生姜能助阳散寒,是山里人常用的法子。用文火煎了半个时辰,药汤熬成了半碗,带着辛香。他端到张阿婆屋里,喂她喝了下去。

“有点辣,却暖得很。”张阿婆喝完,咂了咂嘴。不到一个时辰,她就说腰不那么胀了;当天晚上,竟能自己坐起来喝碗小米粥了。三天后,张阿婆的儿子从镇上回来,带回的郎中见张阿婆能下地走路,惊讶地问:“您这腿是咋好的?我上次来,您还下不了床呢。”张阿婆指着陈九真:“是九真用山里采的‘破故纸’治好的!”

郎中从没听过“破故纸”这个名字,缠着陈九真要看看。陈九真带他去院子里,土盆里的破故纸枝条已经发了新芽,嫩绿色的叶子顶着绒毛。郎中摘了片叶子闻了闻,又摸了摸种子:“这草性温,能通经络、驱寒湿,倒是味好药,只是我读过的医书里,从没记载过。”“医书没写,不代表山里没有。”陈九真笑着说,“咱采药人认药,靠的是眼睛看、身子试,不是只看书本。”

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有户人家的孩子,冬天总手脚冰凉,夜里睡觉暖不热被窝,娘抱着孩子来找陈九真。陈九真摸了摸孩子的手,又看了看他的舌苔——舌淡苔白,是阳虚的样子。他取了些破故纸种子,研成细末,混在红糖水里,让孩子喝。喝了五天,孩子的手脚就不凉了,夜里也能睡安稳了。

陈栓柱见父亲用破故纸治好了这么多人,忍不住问:“爹,您咋知道这草能治病?”陈九真坐在屋檐下,翻着那本残破的《神农本草经》抄本,指着“补骨脂”三个字:“我年轻时见过这名字,只记着‘温肾助阳’,昨天在山洞里,才知道这‘破故纸’,就是医书里的补骨脂啊!只是以前没人在太行找着,才没人认得。”他把破故纸的种子和医书里的描述对比,越看越对:“你看这种子,温性,能补肾,肾主骨,所以能治腰膝冷痛——这就是‘以形补形’,种子虽薄如纸,却能补骨头的寒。”

第三卷 精研炮制辨药效

自从知道破故纸就是补骨脂,陈九真更上心了。他把土盆里的破故纸移栽到院子角落——选了块朝阳的地方,又特意掺了些草木灰,怕土壤太湿。每天早上,他都要去看看,浇点井水,松松土,像照顾自家孩子一样。

可没过多久,他发现了新问题:同样是用破故纸治病,有的人见效快,有的人却慢。村里的李大叔,得了五更泄泻的毛病,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上厕所,拉的全是稀水,还怕冷。陈九真用破故纸配了些白术,让他煎服,喝了五天,却没什么效果。

“是哪里出了问题?”陈九真坐在院子里,翻着自己记病案的树皮册——那是他用桦树皮做的本子,上面记着谁得了什么病,用了多少破故纸,有没有效果。他想起镇上郎中说过,草药要“炮制”,才能让药效更好。“或许是这破故纸没炮制,药效没出来。”

他开始琢磨炮制的法子。先试了盐炒——山里的盐金贵,他从家里的盐罐里舀了一勺,加水化开,倒进破故纸种子里,拌匀了,放在铁锅里用文火炒。炒的时候要不停翻动,怕炒糊。刚开始是辛香,炒到种子表面发黄,香味更浓了,他赶紧盛出来,晾凉了装在瓷罐里。

第二天,他又去找李大叔,用盐炒过的破故纸,配了肉豆蔻、吴茱萸——这两味药也是驱寒的,山里能采到。煎好药汤,让李大叔喝了。只喝了两剂,李大叔就说:“九真,我昨天五更没起夜,拉的也不是稀水了!”喝完五剂,李大叔的五更泄泻全好了,特意送了袋粟米来谢他。

“盐炒能引药入肾啊。”陈九真摸着树皮册,恍然大悟,“李大叔是脾肾阳虚,盐炒的破故纸能更准地补到肾里,药效自然就强了。”他又试了酒蒸——把破故纸种子泡在自家酿的米酒里,泡了一夜,再放进蒸笼里蒸。蒸到种子吸足了酒气,变得胀鼓鼓的,取出来晒干。

村里的王二嫂,生完孩子后总腰痛,抱孩子都费劲,还总觉得累。陈九真诊了她的脉——脉沉细,是产后肾虚。他用酒蒸的破故纸,配了杜仲、胡桃仁,煎成药汤。王二嫂喝了三剂,腰痛就减轻了;喝了半个月,能背着孩子去山里拾柴了。“酒能活血通络,蒸过的破故纸,温阳的劲儿更足。”陈九真把这两种炮制法子,都记在树皮册上,还画了简单的图——怕以后忘了。

他还发现,破故纸的叶子和种子药效不同。叶子偏于驱表寒,比如受了风寒头疼,用叶子煮水喝,很快就好;种子偏于补里虚,比如腰膝冷痛、五更泄泻,得用种子才行。有次村里的后生陈石头,在山里砍柴时淋了雨,回来就头疼、怕冷,还咳嗽。陈九真用破故纸的叶子,配了紫苏叶、生姜,煮水让他喝,喝了一碗,出了身汗,头疼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