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脂韵:怀骨脂疗腰传豫章(下卷)

张景然每周都来复诊,见王氏的情况在好转,便在药粉里加了少许菟丝子——菟丝子能补肾益精,让固肾的效果更持久。连服一个月,王氏夜里只起一次夜,腰痛的毛病也全没了,每天能坐在门口和老姐妹们聊天,手里还织着给孙子的毛衣。她特意给张景然送了罐自己腌的咸菜:“这咸菜是用黄河边的盐腌的,配粥吃香,您尝尝。”张景然接过咸菜,在笔记本上补充:“王氏,72岁,肾阳虚衰致尿频(夜尿5-6次)兼腰痛,脉沉迟无力,苔白滑。予怀骨脂二钱、益智仁二钱、山药三钱、杜仲三钱(研粉温服),一月后症愈。中期加菟丝子一钱补肾益精。注:老人用药宜磨粉,减量,防伤脾胃;益智仁选广东产,粒大饱满者效佳。”

下卷三:秋收储脂藏巧思,田野调查证实效

立冬过后,黄河边的风更冷了,麦仁村的怀骨脂也到了采收的时节。李阿婆带着村里的药农,拿着镰刀走进药田——怀骨脂的植株已经枯黄,顶端挂着饱满的籽实,风一吹,籽壳沙沙作响。“采收得选晴天,”李阿婆一边割植株一边说,“连着晒三天,籽实才容易脱粒,还不容易发霉。”

张景然跟着帮忙,只见药农们把割下的怀骨脂植株捆成小捆,竖在田埂上晾晒,阳光洒在枯黄的枝叶上,泛着淡淡的金光。“晒的时候得竖着放,”李阿婆解释,“这样通风好,里外都能晒干,要是堆着晒,里面容易捂出潮气,籽实就会发黑。”三天后,植株晒得干脆,药农们把它们放进石臼里轻轻捶打,褐色的籽实就从壳里掉出来,落在铺好的麻布上,颗颗饱满,泛着灰褐的光泽。

脱粒后的怀骨脂还得“扬净”——药农们拿着木锨,把籽实扬到空中,风把碎叶、空壳吹走,留下干净的籽实。“扬的时候得顺着风,”李阿婆演示着,木锨一扬,籽实像褐色的雨一样落下,碎壳被风吹到远处,“不扬净,碎叶混在里面,储存时会生虫。”张景然看得仔细,在笔记本上画了扬净的动作,标注“立冬后晴天采收,割株竖晒3日,石臼捶打脱粒,顺风扬净,除碎叶空壳”。

储存的方法更有讲究——李阿婆把扬净的怀骨脂籽实倒进陶瓮里,在瓮底铺一层晒干的麦秸,瓮口盖着麻布,再用陶盖封严,放在阴凉干燥的屋檐下。“陶瓮透气,麦秸能吸潮气,”李阿婆拍了拍陶瓮,“别用木箱装,木箱不透气,容易受潮;也别用铁桶,铁桶会生锈,沾了锈味,药效就差了。”张景然好奇,便做了个对比:他用陶瓮、木箱、铁桶各装了一斤怀骨脂,放在同一处,三个月后打开看——陶瓮里的怀骨脂依旧饱满,闻着有焦香;木箱里的有些发潮,香味淡了;铁桶里的竟沾了些锈迹,闻着有异味。

他还发现,李阿婆储存的怀骨脂,第二年用的时候,药效和新收的差不多。有次村东的刘大叔腰痛复发,用了储存一年的怀骨脂,配杜仲煮药,七天就好了,和用新怀骨脂的效果一样。张景然在笔记本上写下:“怀骨脂储存:陶瓮为优,瓮底铺麦秸防潮,阴凉干燥处存放,保质期可达两年,药效基本不变;木箱、铁桶储存效差,易受潮或变质。”这些未被文献记录的储存细节,是黄土地药农代代相传的巧思,如今被张景然一一记录,成了“实践先于理论”的鲜活例证。

下卷四:典籍凝智传后世,怀脂名载豫医章

张景然在麦仁村住了两年,收集了近百个怀骨脂的病案,从农人的风寒腰痛,到产妇的血虚腰痛,再到老人的尿频腰痛,还有怀骨脂的种植、采收、储存方法,满满记了五本笔记本。雍正十年春,他带着这些资料回到开封,开始编撰《中州药材考》——他想把怀骨脂的智慧,从黄土地的口传,变成能流传后世的文献。

可编撰过程并不顺利——开封府的老儒们觉得,民间药农的经验“登不得大雅之堂”,怀骨脂不过是“田间野草”,不该写进正式的药材典籍。“张兄,典籍当记历代名医验证之药,这些村野农人的法子,恐有疏漏,误了后人怎么办?”编撰组的刘先生皱着眉说。

张景然没有争辩,只是把笔记本里的病案、种植记录、储存对比都摊在桌上:“刘兄请看,王大爷用怀骨脂配杜仲,十五天痊愈;秀英产后腰痛,用怀骨脂配当归,半月好转;王氏老人尿频腰痛,用怀骨脂配益智仁,一月痊愈——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患者,不是空谈。还有怀骨脂的种植,清明播种、立冬采收,陶瓮储存,都是药农用几百年实践试出来的,比纸上谈兵更可靠!”他还特意带刘先生去商丘麦仁村,亲眼见李阿婆种怀骨脂,见村民用怀骨脂治病,刘先生终于松了口:“是我偏颇了,这些民间智慧,确实该记进典籍,让更多人受益。”

在《中州药材考》的“怀骨脂”条目里,张景然郑重写下:“怀骨脂,产河南商丘、新乡诸地,黄河沿岸黑黄土为佳。清明至谷雨播种,立冬后晴天采收,割株竖晒三日,捶打脱粒扬净,陶瓮储之,麦秸衬底防潮。其形粒壮,色灰褐,气香,性温,味辛、苦,归肾、脾经。主肾阳虚衰所致腰痛,配杜仲效着;产后血虚腰痛,减量配当归、枸杞;老人尿频兼腰痛,配益智仁、山药。《本草备要》载‘怀故子配杜仲,治风寒腰痛如神’,实源于此乡实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条目后,他还附上了王大爷、秀英、王氏三个典型病案,详细记录症状、用药、病程变化,甚至标注了“怀骨脂用量随年龄、体质调整”“产后宜减量并配伍补血药”等细节。乾隆初年,《中州药材考》刊行,很快传到京城,太医院的医官们看了,纷纷认可怀骨脂的药效,后来修订《本草备要》时,特意收录了怀骨脂的记载,还补充了“怀产者良”的评价——这份来自黄土地的草木智慧,终于从口传的农谚,变成了典籍里的正统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