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藿训记:瑾叔辨证的仙灵缘(上卷)

第二卷 富商贪补:藿燥酿虚火

乌镇的绸缎庄王掌柜,今年四十岁,家底殷实,却总觉得精力不济,听跑商的朋友说“淫羊藿泡酒能补身子,喝了能‘日御数女’”,便托人从深山买了上好的淫羊藿,用高度米酒泡了起来。

王掌柜性子急,觉得多喝见效快,朋友说“每天一杯”,他偏要喝三杯,还加了鹿茸、人参一起泡,觉得“补得更足”。喝了三天,他觉得精神头足了些,便越发贪杯;第五天,开始口干舌燥,夜里盗汗,枕头能拧出水来;第七天,竟开始流鼻血,头晕得站不稳,这才慌了神,让娘子去请赵瑾叔。

赵瑾叔到了王家,见王掌柜躺在床上,脸色红得像熟透的柿子,嘴唇干裂起皮,连忙给他诊脉:“王掌柜,您这是阴虚火旺,淫羊藿性温,您又加了鹿茸、人参,都是大温的药,您本就阴虚,这么补,不是‘火上浇油’吗?”王掌柜不解:“赵大夫,朋友说这是‘扶阳’的好药,怎么我喝了倒伤身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赵瑾叔取过王掌柜泡的药酒,闻了闻,眉头皱得更紧:“您这酒度数太高,还加了鹿茸,补得太猛了。淫羊藿是‘扶阳’,可‘扶阳’得看体质,您常年坐在账房里,不怎么活动,阴虚内热,得用滋阴的药来配,不然温气散不出去,就变成燥火了。”说着,他开了个方子:麦冬、玉竹各三钱,煮水当茶喝,再把药酒里的淫羊藿取出来,加麦冬一起泡,每天只喝半杯。

王掌柜按方子做,喝了三天,盗汗就少了;七天后,口干的毛病没了,也不流鼻血了;半个月后,精神头慢慢恢复,也敢下地走动了。他特意去“济世堂”谢赵瑾叔,不好意思地说:“赵大夫,都怪我贪心,只知这药能‘补’,却不知还得看身子能不能受得住。”

赵瑾叔笑着递给他一张纸,上面写着“驱却痹风无患冷,强将腰膝不愁弯。扶阳尽道兴阳好,种子何愁得子难”的诗句:“王掌柜,这淫羊藿本是好药,能治痹痛、补肾阳,可要是为了‘兴阳’贪多,就错了。就像田里的庄稼,施肥多了会烧苗,这药补多了,身子也会‘烧’啊。”王掌柜接过纸,连连点头:“赵大夫说得对,我这就把药酒送给需要的人,再也不盲目贪补了。”

第三卷 深山访农:藿识补文献

赵瑾叔整理淫羊藿的病案时,总觉得还有些民间的用法没摸清——比如药农采淫羊藿时,为什么总选“九叶三枝”的?不同季节采的,药性有什么不一样?他决定去乌镇西的深山,拜访常年采药的刘老丈,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刘老丈住在深山的茅草屋里,房前屋后都种着草药,见赵瑾叔来,连忙迎进屋里,泡了杯草药茶:“赵大夫,您是来问淫羊藿的吧?这药我采了四十年,里面的门道多着呢!”赵瑾叔笑着点头:“刘老丈,我看典籍里只写了淫羊藿‘性温’,却没说怎么选、怎么配,您给我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