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藿符永续:武当传薪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武当山的雪又下了,青玄村的茅草屋裹着银装,三清观的铜铃响得欢快。老道长玄真子把《武当药经》和朱砂盒交给徒弟青云,手里握着那支传了三代的狼毫笔:“青云,这书里记的不是方子,是草木的性子,是人的苦乐;这符里画的不是纹路,是山神的护佑,是气的流转。以后,你要顺着时节采药,带着诚心画符,想着百姓的病,把武当藿符的法子传下去。”
青云接过书和笔,郑重地点点头:“师傅,我记住了,顺时节,诚心意,念百姓,传藿符。”他每天都会去北坡看淫羊藿,春采叶,夏采茎,秋采枝,冬采根,按时节画符——燥咳用润燥符,寒痹用驱寒符,盗汗用敛气符,给村里的人治病。小虎子长大了,跟着青云学采药;刘阿婆的孙子,跟着青云学画符;青玄村的人都说:“青云成了新的玄真道长,藿符还是那么灵。”
陈墨每年都会来青玄村,带来新的书,也带走新的实践知识。他把武当藿符的智慧写进《中国民间医药志》,书里配着符纹的图,采药的照片,还有村民的故事。他常对学生说:“青玄村的藿符,不是迷信,是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药承草木之性,符引天地之气,人顺时节之理,三者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是啊,武当的淫羊藿,从来不是一味普通的草;青玄村的符咒,从来不是一张普通的纸。藿符同用,藏着武当的魂——顺时节,懂草木,敬山神;载着青玄的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行相生,七情相须;更映着传统医学的根——源于生活的实践,成于口传的智慧,高于文献的记载,归于人心的健康。
从玄真子到青云,从《武当药经》到《中国民间医药志》,从三清观到更远的地方,藿符的故事,就这样在武当山间流传,在火塘边淬炼,在人心间扎根,一年又一年,伴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守着青玄村的养生缘,也守着武当药符传承的薪火。
赞诗 武当藿符赞
武当藿叶映山青,符引药气护民生。
秋润冬温驱燥寒,春生夏长逐痹疼。
五行相生金水济,七情相须草木灵。
口传智慧传千古,薪火长明照武当。
尾章 狼毫映雪:藿符续新篇
又是一个冬至,青云带着村里的孩子去武当北坡采淫羊藿。雪没过脚踝,青云握着那支传了三代的狼毫笔,像玄真子当年那样,先从怀里掏出黄纸,蘸着朱砂画驱寒符,符纹是个“寒”字围着火焰,孩子们在一旁跟着念:“符引药,药承符,寒邪散,身康足。”
小虎子已经十岁了,能帮着采藿根,他小心翼翼地顺着根须挖,生怕断了:“青云师傅,您说山神会保佑我们吗?”青云笑着点头:“会的,我们顺时节采药,带着诚心画符,山神就会护着我们,护着这武当山的草木。”孩子们把采好的藿根放进竹篓,松针垫在底下,保住根里的阳气。
回到三清观,青云在火塘边熬药,铸铁药锅咕嘟作响,药香混着朱砂香飘满观堂。他给村里的老人送药汤,给孩子敷药膏,观堂里满是笑声。有个新来的外乡人问:“这些符真的有用吗?”青云指着武当山的金顶,笑着说:“符是心的影,药是草木的情,心诚,药灵,符就有用。”
春阳升起时,三清观的药圃里,淫羊藿又发了新芽。青云带着新徒弟,教他认药、画符、熬药,新徒弟问:“师傅,为什么要药符同用啊?”青云摸着《武当药经》,说:“因为药要借气,气要借符,人要借自然,这是武当传下来的活法,不能忘。”
武当山的雨还会下,雪还会落,淫羊藿还会生长,藿符的故事还会延续——那狼毫笔的墨迹,那铸铁药锅的药香,那三清观的铜铃,那口传的口诀,会像武当山的流水一样,生生不息,流进更远的岁月里,照进更多人的健康里,让武当藿符的养生缘,永远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