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藿仙传(上卷)

“仲阳,快救救我家老头子!”王婶拉着苏景的手,声音发颤,“他今早去田里插秧,回来就说腰酸得直不起来,连床都下不了,还说浑身发冷。”苏景放下手中的药铲,随王婶往她家去。进了屋,见王婶的丈夫李叔躺在床上,盖着两层薄被仍瑟瑟发抖,苏景上前诊脉,脉象沉细而迟,再看他舌苔,淡白无华,便问:“李叔,您是不是近来总觉得精神不济,夜里起夜也多?”李叔点点头:“可不是嘛,这半年来总觉得累,以为是农活忙的,没当回事。”

苏景沉吟道:“您这是长期劳累,耗伤了肾阳。肾属水,主藏精,肾阳不足,水不温煦,便会畏寒、腰酸;水不生木,肝属木,主筋,肝肾两虚,筋骨失养,所以连起身都难。夏至虽暑热,可您体内阴寒重,正需温阳之药。”说着,他想起院中蒸好的“羊合草”,又道:“我前日采的‘羊合草’刚炮制好,性辛甘温,归肝肾经,正好补您的肾阳。再配伍些枸杞子,枸杞子甘平,滋补肝肾之阴,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这是‘阴中求阳’的道理,也合了阴阳平衡之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婶忙去院中取药,苏景则取来纸笔,写下处方:酒炙淫羊藿(他已私下为“羊合草”取了此名,因见其能助阳气,如淫羊之健)五钱,枸杞子三钱,杜仲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待药煎好,李叔服下,不过两个时辰,便说身上暖了些,腰酸也轻了。苏景又叮嘱:“夏至是‘夏长’之时,草木长势最盛,药力也最足,您趁这时候调理,效果最好。平日里少熬夜,多吃些温补的食物,比如山药、羊肉,助肾阳恢复。”

接下来几日,苏景每日都来复诊,根据李叔的情况调整药方——第三日见李叔舌苔略润,便加了茯苓二钱,健脾利湿,因脾属土,土能制水,可防湿邪困阻肾阳;第五日见李叔脉象渐有力,便减了淫羊藿的量,加了当归二钱,补血活血,因“血能载气”,气血同补,筋骨才能更快恢复。到了第七日,李叔已能下床走动,虽仍需静养,却已无大碍。

这日傍晚,苏景坐在院中整理病案,将李叔的病情、辨证、处方一一记下,还画了淫羊藿的形态图,标注“三枝九叶,叶背淡紫,生于阴坡石隙”。他想起前些日子去县城,在药铺里见掌柜的拿着一本残破的农书,上面记载“终南有草,羊食之则壮,民采以治腰疾”,与自己所见的淫羊藿正好吻合。“口传知识”与“文字记载”竟如此相合,苏景不禁感叹——中医的智慧,正是这样从生活中来,再经医者总结提炼,高于生活,又反哺生活。

第三卷 秋林识伪品 七情解危局

立秋过后,秦岭漫山遍野的红叶如火焰般燃烧,山间的药材也到了“秋收”之时——此时草木的养分多归于根茎,药效最浓。苏景带着村里的几个年轻后生进山采药,一来教他们认识药材,二来多采些淫羊藿,以备冬日之用。

行至一处山谷,后生阿牛忽然喊道:“苏大哥,你看这是不是淫羊藿?”苏景循声看去,见阿牛手中拿着一株草,也是三枝,每枝三叶,外形与淫羊藿颇为相似。但苏景仔细一看,便摇了摇头:“这不是淫羊藿,你看它的叶子,边缘是全缘的,没有锯齿,叶背也不是淡紫色,而是黄绿色,这是‘石龙芮’,有小毒,误食会腹痛腹泻。”

阿牛闻言,忙将石龙芮扔了,咋舌道:“这么像,要是采错了,可就糟了!”苏景点点头:“所以采药一定要仔细,不仅看形态,还要闻气味——淫羊藿有淡淡的青草香,石龙芮则有些腥气。祖父说,从前有个药农,就是采错了石龙芮,给病人吃了,结果病人上吐下泻,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老药农们就传下诀窍:‘三枝九叶寻锯齿,叶背淡紫是真藿’,这便是口传的经验,比书本上的记载更直观。”

正说着,忽闻谷外传来呼喊声,是村里的张嫂,她抱着孩子,神色慌张:“仲阳,快救救我家小虎!他刚才在山上摘野果,不知吃了什么,现在肚子疼得厉害,还吐了!”苏景心中一紧,忙跟着张嫂往谷外跑,见小虎蜷缩在地上,脸色苍白,双手按着肚子,嘴角还有呕吐物的痕迹。苏景摸了摸小虎的脉搏,细数而弱,又问张嫂:“小虎是不是摘了什么紫色的果子?”张嫂想了想:“好像是,他说看着好看,就摘了几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