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尔雅》的跨时代记录
战国末期成书的《尔雅》在《释草》篇中提到“蕍,牛唇”,郭璞注称“今泽舄也,叶圆,茎可食”,与泽泻的形态特征相符 。尽管成书时间晚于《诗经》,但其对“牛唇”的解释为早期文献中的别名提供了训诂学依据。
2. 西汉时期的名称普及
西汉刘向《九叹·怨思》中“筐泽泻以豹鞟兮”的记载,表明“泽泻”这一名称在汉代已被广泛使用。结合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泽泻实物(经基因测序确认为已灭绝的东方泽泻),印证了汉代对泽泻的药用实践已趋成熟 。
四、文献记载的历史意义
1. 从自然观察到文化隐喻
《诗经》中“藚”的记载体现了先民对湿地植物的生态认知,而《神农本草经》的“泽泻”定称则标志着其从食物/采集对象向药用植物的功能转型。这一过程折射出中华文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从经验积累到理论升华的演进 。
2. 名称演变的语言学价值
从《诗经》的“藚”到《神农本草经》的“泽泻”,名称的转变反映了汉语词汇从象形隐喻(“藚”与“舄”形似)到功能指向(“泻水”即利水)的发展规律 。这种演变不仅是植物命名的科学化,更是古代科技语言体系形成的缩影。
3. 生态适应与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