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赞诗
盐滩昔日尽荒芜,
泽草藏珍耐碱卤。
一基因解千年困,
万倾稻生千里珠。
脯氨酸凝细胞力,
甜菜碱筑抗逆符。
莫言科技多玄奥,
原是自然示坦途。
尾章
深秋的黄河三角洲,夕阳为稻田镀上金边。李修庆带着学生在试验田采集最后一批数据,AlBADH转基因水稻的稻穗压弯了枝头,谷粒饱满得能看清纹路。不远处,王磊正指挥收割机作业,金黄的稻粒流入粮箱,发出哗哗的声响,像在歌唱。
小张蹲在田埂边,给几株野生泽泻拍照。这些泽泻比十年前长得更茂盛,叶片翠绿,块茎饱满。“它们和水稻成了邻居,”小张笑着说,“说不定还在偷偷交流抗盐经验呢。”李修庆看着泽泻,忽然想起第一次见到它们时的样子——那时谁能想到,这不起眼的草,会改变一片土地的命运?
实验室里,新的抗逆基因研究正在进行。年轻的研究员们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基因序列讨论,屏幕保护程序是东营稻田的航拍图,绿色的稻浪里,隐约能看到泽泻的身影。“下一步,我们要把泽泻的耐盐基因转到小麦里,”一个学生说,“让北方的盐碱地也能种出好麦子。”
王磊的儿子在稻田边跑着,手里攥着一支饱满的稻穗和一株泽泻。他要把它们做成标本,带到学校去讲“盐地里的奇迹”。风过时,稻叶和泽泻叶一起沙沙作响,像在说:土地从不会真正贫瘠,只要你懂它的语言,它就会给你最丰厚的回报。
或许未来,AlBADH基因会走进更多作物,泽泻的抗逆智慧会惠及更多土地。但无论技术如何迭代,那份“向自然学习”的敬畏之心,那份“让土地生金”的执着,永远是这个故事最动人的底色——就像黄河三角洲的盐滩,曾经荒芜,如今繁盛,未来,将更加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