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泽韵:三茬春秋记》上卷

陈德厚把这些事都记在一个旧本子上,哪个方子治好了什么病,用了多少泽泻,都写得清清楚楚。他发现,彭山的泽泻性偏温和,不像建瓯的那么“烈”,用来治老人和孩子的湿症,更不容易伤正气。王先生说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药”,彭山的岷江水温润,所以泽泻也带着股“柔劲”,能慢慢渗去体内的湿邪。

1955年,陈德厚种的泽泻丰收了,他没舍得全卖,留出一部分送给乡亲,剩下的卖给县药材公司。公司的人验看后,说这泽泻“个匀、色白、粉性足”,给的价钱比外地货还高。陈德厚拿着钱,心里比收了水稻还甜:“咱彭山的泽泻,不光能治病,还能当饭吃!”

第四回 三茬萌芽 轮作初试

随着种泽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新问题冒了出来:种过泽泻的田,再种水稻,产量好像更高了。陈德厚的儿子陈守业,是村里少有的读过初中的年轻人,他琢磨着:“是不是泽泻能改良土壤?”

他查了农书,又去县里找农业技术员请教,技术员告诉他:“水稻喜氮,泽泻喜磷钾,轮作能让土壤养分更均衡。”陈守业眼睛一亮,心里有了个大胆的想法:“水稻收了种泽泻,泽泻收了种油菜,油菜能肥田,来年再种水稻,这不就是‘一年三茬’?”

他把想法告诉父亲,陈德厚起初不同意:“土地哪能这么折腾?会累坏的。”陈守业却坚持要试,他选了半亩田,秋天水稻收割后种上泽泻,第二年春天泽泻收了,赶紧种上油菜。油菜花开时,金黄一片,引得蜜蜂嗡嗡转,谁看了都夸:“守业这田,比年画还好看!”

秋收时,奇迹发生了:这半亩“三茬田”的水稻产量,竟比只种水稻的田高出一成多,油菜也收了不少,泽泻的品质更是没话说。陈守业算了笔账,一年的收入比原来翻了一番!“爹,您看!”他拿着账本给陈德厚看,“土地不怕累,就怕闲着,轮着种,它才长得欢!”

王先生听说了,特意来看这“三茬田”,感叹道:“这就是‘阴阳相生’啊!水稻属阳,喜阳热;泽泻属阴,喜阴湿;油菜属阳,喜温暖。阴阳轮转,土地才有生气,药材才得灵性。”他还发现,轮作种出的泽泻,治“湿热黄疸”效果更好,“土壤肥了,药的力气也足了!”

1958年,彭山县推广“水稻—泽泻—油菜”轮作模式,青龙镇成了试点。陈德厚父子的“三茬田”成了样板,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陈德厚站在田埂上,看着金黄的水稻、翠绿的泽泻、艳黄的油菜在四季里流转,忽然明白:这土地的秘密,就藏在“轮回”里;这泽泻的生机,早就融进了彭山的春秋。

(上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