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白术的名声越来越大,更多关于它的医理被发掘出来。有位年轻的医者,在清溪沟住了一年,观察白术的生长与药性,写下《白术发微》:
“白术之性,在‘温’与‘燥’:温能补脾阳,如冬日暖阳;燥能祛脾湿,如夏日烈阳。二者相合,恰如人之孝心,既温暖又坚定。其味甘能补,苦能燥,甘苦相济,补而不滞,燥而不伤,正如春秀对婆婆,既有顺从的柔,又有救病的刚。”
他还记录了村民们摸索出的“七情配伍”:
- 白术配茯苓,治脾虚水肿(相使,茯苓助白术利水);
- 白术配当归,治妇人产后血虚(相使,当归助白术生血);
- 白术配陈皮,治胃脘胀满(相使,陈皮助白术行气);
- 白术配半夏,治痰湿咳嗽(相畏,白术制半夏之毒)。
这些配伍,都离不开“健脾”这个核心,正如春秀的孝心,始终围绕着“救婆婆”这个初心。村里的孩子们,从小就听春秀的故事,学着辨认白术:“叶片带锯齿,根茎白如玉,断面有红点,这就是春秀姑姑变的草。”他们在白术坡上玩耍,从不乱踩乱折,因为长辈说:“这草通人性,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第八卷:结语·赞诗·寸草春晖
岁月流转,清溪沟的白术坡,成了川东有名的“孝媳药田”。每年清明,都会有人来祭拜春秀,采一株白术,学习她的孝心;医者们则来考察学习,感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四川通志》记载:“清溪沟白术,因孝媳春秀而显,治脾虚久泻最验,其地民多孝善,盖受其感化也。”
如今,白术早已是中医临床上的常用药,“理中汤”“参苓白术散”等方剂,仍在救治着无数脾虚患者。而春秀的故事,也随着这些方剂,流传在医患之间,提醒着人们:用药如做人,需有诚心;医道如孝道,贵在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