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山高兴得一夜没睡,第二天特意去采了些野生山药,与白术同炖给阿月补身子。“白术健脾,山药补肾,”他笨手笨脚地熬着汤,“蓝阿婆说,脾为后天,肾为先天,先天后天都补,娃娃才能壮实。”阿月喝着汤,看着阿山被烟火熏黑的脸,觉得这比任何补品都暖心。
第七卷:秋敛冬藏,药俗传承
寒露一到,畲山的枫叶红了,白术也到了采收的时节。阿山和阿月带着竹刀、竹筐,来到药圃,蓝阿婆也拄着拐杖来帮忙——按规矩,头茬白术采收,得有长辈在场,才算“得天地认可”。
“挖的时候要慢,”蓝阿婆示范着,竹刀贴着根茎斜插下去,轻轻一撬,整株白术便带着泥土出来了,“别伤了须根,须根也能入药,丢了可惜。你看这根,圆滚滚的,断面朱砂点密,这是‘饱足’了,药效才够。”
采收的白术,阿月按大小分类:大的留作种栽,埋在黄土窖里“冬藏”;中等的切片晒干,一部分自家备用,一部分送给族里需要的人;小的则用来做白术粉,留着蒸糕、做蜜饯。她还按蓝阿婆教的“七情配伍”,给族里的病人配药:小儿腹泻,白术配干姜;老人咳喘,白术配杏仁;妇人经少,白术配当归……这些法子,都是畲族人一代代传下来的,虽没写在医书里,却比书本还管用。
有年冬天,族里爆发“风寒”,许多人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阿山想起蓝阿婆说的“白术配麻黄,能发汗解表”,便带着族人采白术、挖麻黄,煮成大锅药汤。药香飘满整个村寨,喝了汤的人,发过汗后,病情都轻了大半。族长感叹:“阿山这孩子,不仅懂种白术,还懂用白术,这是把‘固本’的理,用到了全族身上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此后,族里的年轻人都来向阿山和阿月学种白术、配药方。阿山从不藏私,把自己摸索的“看土选种”“按节气管护”的法子都教给他们;阿月则教大家做白术糯米糕、白术蜜饯,让药草的甘温,融入日常的烟火。“白术是畲山的恩物,”阿山常对年轻人说,“咱不仅要会用它,还要护着它,采一株,种三株,让它永远陪着咱畲族人。”
第八卷:结语·赞诗·缘续畲山
岁月流转,阿月和阿山的孩子长大了,也学会了种白术、辨药性。“白术为聘”的婚俗,在月山村扎下了根:男方采三年生白术作聘,寓意“三年扎根,百年稳固”;女方蒸白术糯米糕分赠亲友,象征“甘苦与共,情黏如糕”。连畲族的银匠,也开始在银饰上錾刻白术花纹,称之为“固本纹”,戴在身上,祈求家宅安宁。
清代道光年间,《处州府志》收录了畲族这一独特婚俗:“畲民婚嫁,以白术为聘,谓其得土气之精,能固家本。蒸糯米合药为糕,分赠亲族,取‘土能生万物,情能聚人心’之意。”这段记载,让畲乡的白术婚俗,从口耳相传的传说,变成了白纸黑字的历史,印证着“实践先于文献”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