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翁半信半疑,回家后依方服食。初服三日,腹中暖融融的,竟能吃下小半碗米饭;一月后,白头发间冒出了黑发,精神也好了许多;三月后,他竟能自己拄着拐杖上山,牙齿也长出了新的嫩芽。再次见到崔文子,秦翁纳头便拜:“先生真乃活神仙!这药散竟让我返老还童!”
消息传开,求药者络绎不绝。有位姓柳的妇人,年近五十,因常年操持家务,思虑过度,变得面黄肌瘦,心悸失眠,月经也已停了半年。崔文子诊其脉,细弱如丝,道:“此乃心脾两虚,需加重当归(养血)、远志(安神),白术仍为君,健脾以生血。”调整药方后,柳妇人服食两月,面色红润,月经复来,夜里也能安睡了。
崔文子在草庐外挂起“济世堂”的牌匾,凡来求药者,他都仔细辨证,调整益寿散的配伍。他常对弟子说:“老君传方,是让我们济世,不是求仙。白术的妙处,不在‘长生’,而在‘健运’——脾土健,则气血足,气血足,则精神旺,这才是‘益寿’的真意。”
第四卷:丹道流传,术隐玄机
崔文子的善举渐渐传到长安,连宫中的方士都听闻了“老君益寿散”的神奇。有位叫李少君的方士,自称能与神仙相通,他找到崔文子,想以重金买下药方,崔文子却摇头:“此方正道,当传于仁人,不传于贪者。”李少君怀恨在心,便向汉武帝进言:“终南山隐士私藏仙方,若陛下能得之,必能长生不老。”
武帝遂派人前往终南山,欲强索药方。崔文子得知后,将药方刻在竹简上,藏于白术药圃的深处,又将种植白术、炮制药材的方法传授给山民,嘱咐道:“白术是‘地之精’,需顺四时种植:春播要待地气通,夏管要防暴雨涝,秋收要在霜降后,冬藏要用黄土埋。你们守住这药,便是守住了济世的根本。”
待官差赶到时,崔文子已不知所踪,只留下一间空庐,庐中桌上放着一株晒干的白术,根茎上用朱砂写着:“五行之中,土为枢纽;五脏之中,脾为根本;草木之中,术为良相。顺天应人,方得长久。”官差无奈,只得将白术带回宫中。
汉武帝见白术断面的朱砂点与寻常药材不同,便命方士依崔文子留下的只言片语,尝试炼制益寿散。方士们不懂“七情配伍”,将白术与藜芦同用,炼出的丹药服后令人呕吐不止;又有人不懂“四时采收”,用了未成熟的白术,药效大减。武帝虽未得真传,却也知白术是好物,便命人在皇家药园广泛种植,白术的名字,从此载入宫廷药典。
而终南山的山民们,牢记崔文子的嘱咐,世代种植白术,将益寿散的配方和用法口耳相传。他们发现,白术不仅能配伍炼丹,单用也有奇效:小儿消化不良,用白术炒黄研末,拌入米粥;老人便秘,用白术煮水,加少许蜂蜜;妇人产后虚弱,用白术炖鸡……这些民间智慧,虽未写入典籍,却让白术的济世之功,在山野间悄然延续。
(上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