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芝术记》(下卷)

第七卷:岁运更迭,术应天时

元狩元年,岁在己酉,“金运太过”,六气中“阳明燥金”当令,长安一带秋燥严重,百姓多干咳少痰,大便干结。御医们沿用往日的白术方剂,却发现单用白术燥湿,反而让燥症加重,一时间束手无策。

武帝召来老翁问计,老翁道:“陛下,五运六气流转,用药需应天时。去年土运平气,白术温燥相宜;今年金运太过,燥气盛行,白术需配伍滋阴之药,方能无弊。”他取来麦冬、玉竹,“白术健脾为君,麦冬、玉竹滋阴为佐,燥者润之,湿者燥之,阴阳调和,方为正道。”

御医依言调整方剂,以白术配麦冬、玉竹、沙参,名“润燥健脾汤”。患者服后,不仅干咳得止,大便也通畅了,众人皆叹:“白术竟能随天时变易,真是神药!”

武帝望着窗外飘落的黄叶,若有所思:“朕从前以为,长生之道在于服食仙药,如今才明白,顺应天时、调和阴阳,才是真正的长生之术。白术能应岁运而变,不正是‘天人合一’的写照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后,武帝不再执着于炼制金丹,而是更注重“顺时养生”:春日食白术疏肝粥(配柴胡),夏季饮白术解暑汤(配藿香),秋日服白术润燥茶(配梨汁),冬日炖白术温补汤(配羊肉)。他还命人将终南山的白术种子分发到各地,让百姓依时种植,服食养生。

元封元年,武帝再次东巡,路过当年遇见老翁的渭水之畔,见两岸田地里长满了白术,金黄的叶片在风中摇曳。当地百姓告诉他,自从种了白术,脾胃病少了,长寿的人也多了。武帝望着这片“白术田”,感叹道:“此草虽微,却能福泽万民,比蓬莱仙药更可贵啊!”

第八卷:薪火相传,道贯古今

后元二年,汉武帝驾崩,享年七十岁,虽未如老翁般活到百岁,却已是西汉帝王中寿命较长的一位。临终前,他命人将《白术七情录》与种植白术的农书存入兰台(皇家图书馆),嘱咐后世子孙:“白术乃天地所赐,养脾胃,固后天,当世代传承,惠及苍生。”

时光流转,西汉灭亡,东汉兴起,白术的传说却从未断绝。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收录了以白术为主药的方剂三十余首,如“理中丸”(治脾胃虚寒)、“真武汤”(治阳虚水肿),将白术的应用推向新的高度。他在书中写道:“白术,脾家要药,能培土以制水,燥脾以胜湿,凡属脾虚湿盛之证,皆可选用。”

唐代,《新修本草》将白术列为“上品”,明确记载其“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这些功效,正是从汉武帝时代的实践中总结而来。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参苓白术散”问世,以白术配伍人参、茯苓、莲子等,成为治脾虚泄泻的千古名方,至今仍广泛应用。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详细记载了白术的种植、炮制、配伍之法,称其“始自汉武,传于后世,实为健脾第一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