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仙术记》(下卷)

光绪年间,《於潜县志》已将白术列为“县中至宝”,记载:“鹤山白术,皮白肉润,朱砂点明,菊花心显,入药能健脾燥湿,为江南上药。”而在民间,关于白术的故事早已超越神话,融入柴米油盐:产妇坐月子,必用白术炖鸡汤;小儿挑食,家长会蒸白术糕;老人痰多,常泡白术陈皮茶。

有一年,江南大旱,赤地千里,百姓多口干舌燥,腹胀便秘——此“燥伤脾阴”之证,与往日湿邪致病截然不同。县医馆的老掌柜李守真,翻遍《白术七情录》《天目白术考》,忽然想起许景贤“随气运变”的教诲,取白术配伍沙参、玉竹(滋阴),竟收效奇佳。他在医案后批注:“白术性温,然得滋阴药相制,则温而不燥,如夏日晴空,既有暖阳,亦有清风。”

民国初年,西医渐入中国,有人质疑中药“不科学”,於潜县的药农却用事实回应:他们将白术切片、烘焙、炮制,送与城里的医院做实验,结果显示,这看似普通的根茎,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正如老祖宗说的“健脾助运”。

1958年,一位年轻的中药研究员进山考察,在鹤山脚下的老药农家中,见到一本泛黄的《白术七情录》,扉页的白术图旁,有行小字:“药者,天地之仁;医者,人间之智。”研究员望着窗外随风摇曳的白术田,忽然明白:从仙鹤衔种到白衣济世,从病案积累到科学验证,白术的故事,从来不是虚无的神话,而是中国人“观天察地、知行合一”的智慧结晶。

天目白术颂

鹤影衔来天上种,扎根天目吮清辉。

春承雨露抽新绿,夏纳炎阳蕴玉肥。

朱点凝精通火土,菊心含润补脾机。

千年草木藏真意,一剂温汤济世危。

如今,天目山的白术仍在四季轮回中生长:清明抽芽,夏至封垄,秋分采收,冬至窖藏。药农们依旧遵循古法,“霜降后采挖,去须根,晒干后以米泔水浸三日,切片入药”;医者们依旧辨证施治,或配参芪以补,或合楂曲以消,或佐柴芍以和。

这株从神话中走来的灵草,早已褪去神秘的外衣,成为中医传承的鲜活注脚——它告诉我们,所谓“天人合一”,不过是草木顺应自然,医者顺应草木,而人间的疾苦,终在这份顺应中,得到温柔的抚慰。

(全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