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参声名日盛,竟有奸商见利忘义,用形似沙参的桔梗根、南沙参冒充北沙参(瑶洲所产沙参为北沙参,滋阴力更强),低价售卖。中州一带接连出现“沙参无效”的病例,有个樵夫服了假药,咳得更重,还呕出酸水,骂道:“什么神药,竟是害人的东西!”
李大夫取来假药细看:色黄褐,断面粗糙,嚼之味辛微苦,咽下去喉咙发紧。他知是伪品,却不知如何向百姓说清,急得彻夜难眠。夜里,他梦见一位白衣仙子(正是沙姑)指着两株草说:“真沙参,生沙地,根条肥直,色白如脂,断面有光泽,味甘带微苦,咽后喉间润;伪者生湿地,根多分枝,色暗沉,味辛涩,咽后发燥。”
李大夫惊醒,连夜写下《沙参辨》,贴在药铺门口:“辨沙参,先观其色,次验其味,再试其性——真者泡水,水色清澈,饮之润喉;伪者泡水,水色浑浊,饮之呛喉。”百姓按此法鉴别,果然识破了假药。
瑶洲的沙参因质优,被官府列为“贡品”,张伯被推举为“沙参监采官”,定下“三不采”规矩:未及三年生者不采,根条细弱者不采,虫蛀霉变者不采。采挖时需用竹刀,忌用铁器,说是“铁器伤土气,会损药灵”。这些规矩虽无明文,却被瑶洲人奉为圭臬,代代相传,这便是民间实践中“未载于书却重于书”的智慧。
第八回 岁运失常生怪病 五运六气定方基
又过数年,岁在庚申,五运属金,六气“阳明燥金”太过,秋燥之气比丙戌年更烈,且夹着“寒水”余气,人患咳嗽多兼畏寒,医者用温药则助燥,用凉药则增寒,束手无策。
李大夫已至暮年,卧病在床,听闻此事,让弟子取来《五运六气大全》,指着其中“燥金太过,肺金受邪,当以甘寒补阴,佐以辛温散寒”一句,喘息道:“用……用沙参三钱,配生姜两片……沙参润其燥,生姜散其寒……”
小主,
弟子依言配药,给一位畏寒干咳的老妪服用,果然一剂咳减,三剂病愈。消息传开,医者们纷纷效仿:遇纯燥者,沙参配麦冬;遇燥夹寒者,沙参配生姜;遇燥夹湿者,沙参配茯苓。因时制宜,随证加减,竟将这场怪病平息下去。
瑶洲的沙姑见此情景,知沙参的药性已与天地节律相融——春生时采其芽,可清初生之燥;秋收时采其根,能补岁末之虚;遇金运太过则重用,遇水运太过则轻用。她化作一阵清风,拂过沙参丛,根茎上的露珠滚落,如泪如珠,似在感叹:草木顺应天时,人用药亦当顺天时,此乃“天人合一”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