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洲润肺记》上卷

忽有一年,岁在丙戌,五运属火,六气中“燥金”当令,秋燥之气比往年烈了三分。瑶洲以西的中州,入秋便少雨,田野干裂,河溪断流,百姓多觉口鼻干燥,甚者咳声连连,痰少而稠,如败絮难咯,夜间潮热盗汗,医者多诊为“肺燥”。

中州名医李大夫惯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药解表,辅以半夏、陈皮化痰,起初对轻症尚有小效,可对那些咳了半月以上的人,药下去却如石沉大海,有的反而咳得更凶,喉间泛起血丝。李大夫百思不解,带了弟子亲往病家查看:只见患者形销骨立,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确是一派阴虚之象,可为何用了滋阴的熟地、阿胶,反而腹胀不消化?

弟子不解:“师父,这不是阴虚吗?为何补阴反增湿滞?”李大夫叹道:“此乃‘虚不受补’啊。患者肺阴虽虚,但脾胃已被燥火耗伤,熟地、阿胶滋腻厚重,脾胃运化不动,反成壅滞。可不用补阴,燥邪又如何化解?”

消息传到瑶洲,张伯想起自家孙儿当年的病,忙托人将沙参送往中州。李大夫见这草根色白质润,闻之有清香气,先取少许嚼之,甘中带微苦,咽下去后,喉间顿时清爽许多。他灵机一动,取沙参配伍麦冬、川贝,煎汤给重症患者服用,叮嘱去掉熟地等滋腻药。

三日后,病家来报:“服药后不咳了,夜里也不盗汗了,吃饭也香了!”李大夫再诊,见患者舌红转润,脉细而缓,不禁抚须赞叹:“此药甘寒而不腻,补阴而不滞,真乃治阴虚燥咳之良药也!”他追问药名,得知叫“沙参”,遂在医案中记下:“沙参,味甘,性微寒,入肺经,主补肺阴,清燥火,治虚劳久咳。”这便是沙参药效首次见于医案,由口传经验转为文字记载。

第三回 沙姑论性解药理 四气五味藏玄机

自沙参治好了中州燥疫,瑶洲的沙参便成了抢手货。沙姑见世人虽知其效,却不解其理,便在月夜现身于张伯梦中,细述沙参的性情。

“张伯可知,万物皆有灵性,草木的性情藏在生长之中。”沙姑的声音如溪水流淌,“你看这沙参,春生苗,得木气而条达;夏开花,得火气而舒展;秋采根,得金气而收敛;冬藏精,得水气而滋润。它生在沙地,耐得住燥,却吸足了晨露夜雾,故性偏凉,能清燥火;味甘,能补肺之阴津,这便是‘四气五味’的由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伯在梦中点头:“那它为何专补肺阴,不补肝肾呢?”沙姑笑道:“肺属金,其色白,其味辛,却喜润恶燥。沙参色白,入肺之本色;其气清轻,能随肺气上达咽喉,下入肺叶,这便是‘归经’。若要补肝肾,需得色黑味咸之物,如枸杞、女贞子,各归其经,各司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