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医影:药气回春录》下卷

太后日渐好转的消息传出,宫中却起了流言:“那许医官用的不是正经医术,是旁门左道,说不定用了什么妖法!”更有甚者,说他私藏禁方,意图不轨。李德全将流言报给许胤宗,劝他多加提防。许胤宗却只是一笑:“医道如日月,岂能被浮云遮蔽?”

次日,太医院众太医齐聚长春宫,要许胤宗当众解说医理。一位白须太医质问道:“《素问》言‘风为百病之长’,当以驱风为主,你却重用黄芪补药,不怕闭门留寇吗?”许胤宗从容应答:“太后久病,正气已虚,如城防薄弱,若只驱风而不补正气,风邪去而复返,如逐寇不加固城墙。黄芪补正气如增兵守寨,防风驱风邪如出兵退敌,一守一攻,正是‘扶正祛邪’之道。”

另一位太医又问:“熏蒸之法,不见于官修医典,如何证明其效?”许胤宗取来一片桑叶:“天地万物皆可为药,治法亦不止于汤丸。蚕以桑叶为食,吐丝成锦;人以皮肤为窍,药气可入。《难经》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药气入三焦,随气血运行,与口服异曲同工。”他让绿萼取来太后前日换下的药渣:“你们看,黄芪断面仍带润泽,是药气未竭;防风叶片尚青,是药性未失,此乃药气透过皮肤,留其精而弃其粗。”

正说着,太后在绿萼搀扶下,竟能扶着床沿站立片刻。她虽仍虚弱,却对许胤宗微微颔首,眼中满是感激。这一幕让众太医哑口无言,李太医上前一步,拱手道:“许医官医术高明,老夫佩服。”许胤宗还礼:“不敢当,医道无先后,达者为师。若各位肯放下成见,我愿将熏蒸之法详录成册,供太医院参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八回 太后康复谢良医,药香一缕传千古

小满时节,长春宫的石榴花开得如火如荼。柳太后已能在庭院中缓步,虽步履尚缓,却谈笑自如。她握着许胤宗的手,叹道:“若非许医官,老身早已入黄土。你这药气,竟比仙丹还灵。”许胤宗躬身:“太后吉人天相,臣只是顺天应人,借药物之力罢了。”

皇帝欲封许胤宗为太医院院判,许胤宗却婉拒:“臣本是民间医者,惯于行走四方,恐难适应宫廷规矩。”他只求皇帝允他将行医经验整理成书,传于后世。皇帝感其仁心,准了他的请求。临行前,许胤宗将一本手札赠予绿萼,上面详细记载了中风调理的方子,末页写着:“医者,上顺天时,下应地利,中合人事,方为良医。”

李太医送别许胤宗时,问道:“你为何执意离去?”许胤宗望着长安城外的田野,道:“天地间处处是医案。田埂上的草药,农夫的劳作,都藏着治病的道理。我留在宫中,如鸟困于笼;回到民间,方能如鱼得水。”他的药篓里,新采的黄芪和防风在阳光下泛着光泽,药香随春风远播,像一句无声的承诺。

结语

柳太后中风得愈的故事,后来被载入《旧唐书》,许胤宗的熏蒸之法也渐渐流传开来。民间医者效仿其法,用草药熏蒸治疗风寒痹症,屡见奇效。有人说,许胤宗留下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种信念——医道不在庙堂高阁,而在山川草木间,在顺应自然的智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