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传说入注,存而不论
秋至,蕲州的麻黄已收割晾晒,药农们正编唱新的歌谣:“麻黄麻黄,辛温如枪,实人喝了出大汗,虚人喝了见阎王。”李时珍听着歌谣,想起收集的数十则民间故事,有说麻黄是“神农鞭笞百草时,最后剩下的刚烈者”,有说“麻姑采此草炼药,不慎洒入人间”,最离奇的是“张骞通西域时带回的仙草,能治瘴气”。
弟子不解:“这些故事虽有趣,却无实证,先生为何还要抄录?”李时珍指着案上的《山海经》:“古人着书,常将草木与神话相附,非为虚妄,实为借故事传经验。比如‘麻姑炼药’,暗含‘麻黄需炮制’之意;‘张骞带仙草’,暗示其非中原原生,与《唐本草》‘出河西’之说暗合。”
他取过那本写着“麻烦草”的民间抄本,上面记载着一则奇事:某村有个酒鬼,寒夜醉卧雪地,家人用麻黄煮水灌之,想让他发汗醒酒,谁知他喝完狂躁如疯,竟跳河而亡。“这故事看似荒诞,”李时珍批注,“却藏着大道理:麻黄辛温助火,与酒同用,如火上浇油,此‘相反’之戒,比医书说教更易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他终究未将这些传说写入《本草纲目》的正文。在“释名”篇定稿时,建元问:“‘龙沙’‘猎鞭草’这些俗称,为何只列‘麻黄’‘龙沙’,略去‘麻烦草’?”李时珍指着窗外的麻黄:“‘麻烦’是警示,非正名;‘龙沙’见《名医别录》,有古籍可依。正文需严谨,但若删去民间智慧,则失其源。”他最终在“集解”篇加了一句:“民间呼为‘麻烦草’,以其误用多患,故以为戒。”
这种“正文载实证,注文存传说”的处理,如同一棵树:主干是经得住检验的药理,枝叶是摇曳的民间记忆,既挺拔,又丰茂。
第八卷 定稿成书,草木有终
万历六年,《本草纲目》的“麻黄”条目终于定稿。李时珍站在书案前,看着蝇头小楷写就的全文,字字如刻:
“【释名】麻黄。《别录》曰龙沙,俗名麻烦草。时珍曰:其味麻,其色黄,故名。龙沙者,言其生沙碛中,如龙潜于沙,遇风则兴也。
【集解】《唐本草》曰:出河西及陇西,今处处有之。时珍曰:生向阳山坡,茎青而黄,中空有节,叶细如针,根紫黑。霜降后采茎,去根节,阴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