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麻黄考》上卷:草木有语,传说如烟

李时珍眉头微蹙,取过一本《千金方》,翻到“麻黄用法”篇:“孙思邈说‘麻黄须配伍得当,单用如独行之虎,易伤正气’。王二愣子单用,且连根用——麻黄根其实是止汗的,与茎的功效相反,他混在一起煮,这不更乱了?”

他起身往屋后的药圃走,那里种着几畦麻黄,根须在土里盘虬,茎秆却直挺向上。“你们看,”他拔出一株,“茎向阳,得阳气之助,故能发汗;根在土中,得阴精之润,故能止汗。百姓不知这上下之别,混而用之,难怪生‘麻烦’。”

回到药庐,他在“麻烦草”的抄本上批注:“民间以‘麻烦’名之,非因药恶,盖因误用者多,如操刀而不知法,反伤其手。”

第三卷 市井寻踪,传说百态

为弄清“麻烦草”的更多由来,李时珍带着建元往蕲州城里的药市去。时值三月,药市上摊摊叠叠,都是新采的药材,麻黄堆在角落里,被阳光晒得散发着焦香。

“李大夫来了!”一个卖药的老婆婆笑着招呼,她的摊子上摆着捆扎整齐的麻黄,标签上写着“黄麻”。“这草啊,俺们这儿还有个名儿,叫‘麻骨风’。”老婆婆用布满老茧的手拨弄着麻黄茎,“说是以前有个书生,得了‘骨节风’,浑身疼得下不了床,吃了多少药都没用。后来遇着个游方郎中,给了他这草,配着桂枝、生姜煮水,喝了半个月,居然能走路了。但郎中临走时说,这草‘性烈,若遇着阴虚的人,就是催命符’,所以叫‘麻骨风’,提醒人当心。”

建元在本子上记下:“别名:龙沙、麻烦草、麻骨风。”

李时珍却问:“那书生是阴虚还是阳虚?”

老婆婆愣了愣:“啥虚?不懂,就知道他老出汗,郎中说那是‘自汗’,不能用这草,后来加了点别的药才敢用。”

小主,

往前走,一个药贩正跟买主争执:“这麻黄是正经山坡上采的,向阳的!背阴的麻黄没劲,治不了大病!”买主不信:“都是草,还分阴阳?”李时珍插话:“向阳者,受日精多,性偏燥烈,发汗力强;背阴者,得湿气多,性稍缓和。这便是‘生长环境定药性’,不是虚言。”

他见药贩的筐里有几株麻黄开着细小的花,呈黄绿色,便摘下一朵,放在鼻尖轻嗅:“《尔雅》里叫它‘荨麻’,但此‘麻’非彼‘荨麻’,荨麻刺人,此麻味麻,古人命名,总不离形、色、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