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郎中红着脸,给赵郎中作了个揖:“受教了!民间藏着真学问,我不该瞎质疑。”他临走时,还求了赵郎中的麻黄汤方子,说要带回老家试试。
第六章:蜜炙缓其性,虚人亦能安
王家峪的老秀才,常年咳喘,身子虚得一阵风就能吹倒。他听说麻黄能治喘,却不敢喝,怕药烈伤了元气,整天捂着胸口唉声叹气。
王老实看着不忍心,对赵郎中说:“能不能让这药温柔点?老秀才经不起折腾啊。”赵郎中想起过年时蒸馒头用的蜂蜜——蜜是甜的,能润能缓,或许能中和麻黄的烈。
他试着把麻黄茎秆切成小段,拌上炼蜜,放在锅里小火炒,炒到蜜裹住茎秆,不粘手,颜色变成深黄。这样的麻黄,嚼着不那么麻了,带点甜润,煮水喝,暖意慢慢散开,不灼胃。
赵郎中把蜜炙麻黄汤给老秀才送去。老秀才半信半疑地喝了,没觉得难受,反而咳出几口稀痰,喘得顺了些。连喝半个月,他竟能拄着拐杖到村口晒太阳了,笑着说:“这药裹了蜜,像烈性子的汉子娶了温柔媳妇,不凶了,还顶用!”
赵郎中摸着胡子笑:“虚人怕烈药,就像弱马怕猛鞭,蜜炙一下,药性缓了,才能慢慢养着治。”从此,他的药铺里多了“蜜炙麻黄”,专治体虚咳喘,连小孩咳喘,也用这法子,既有效又安全。
第七章:经验传后世,草名载乡志
秋末的王家峪,北坡的麻黄又长得郁郁葱葱。王老实的咳喘早就好了,每天还是牵着羊去北坡,只是不再嚼草,而是帮着赵郎中采麻黄——他知道哪丛长得壮,哪丛该留着,采回来的麻黄,赵郎中一部分生用,一部分蜜炙,储存在陶罐里,冬天治咳喘,够用了。
村里的学堂先生,听说了王老实和麻黄的故事,觉得这是“民间识药”的好例子,就在《王家峪乡志》里写下:“寒露年,羊示麻黄于王老实,其茎能散肺寒,治咳喘,赵郎中配伍甘草、蜂蜜,缓其烈,活人甚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虎长大了,接过父亲的羊鞭,也学着认麻黄。他给城里来的药材商指认北坡的麻黄,说:“这草救过俺爹的命,采的时候得留根,不然明年就没了。”药材商看着那些在沙砾里倔强生长的草,感叹:“你们山里人,比我们懂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