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在各大名医中的使用情况

- 升阳顺气汤:治“饮食劳倦所伤,腹胁满闷,短气”,川芎与柴胡、升麻、当归配伍,既助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又活血行滞,防止脾胃虚弱导致的“气滞血瘀”,体现“补而不滞”。

四、朱丹溪(元代,“滋阴派”代表,着《格致余论》)

朱丹溪提出“头痛须用川芎”(《丹溪心法》),强调川芎为头痛要药,且根据证型配伍,兼顾“祛风”与“养阴”,避免其辛燥伤阴。

- 外感头痛:风寒头痛配羌活、细辛(如川芎茶调散思路),风热头痛配菊花、石膏,风湿头痛配苍术、防风,借川芎“直达头面”之性,引诸药入经,增强止痛之力。

- 内伤头痛:血虚头痛配当归、熟地(如加味四物汤),瘀血头痛配桃仁、红花,痰湿头痛配半夏、天麻,尤其提出“川芎辛散,若阴虚火盛头痛,需少用并配玄参、生地”,体现其“滋阴降火”思想,制约川芎燥性。

五、李时珍(明代,着《本草纲目》)

李时珍系统总结川芎功效,提出“川芎,血中气药也……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中开郁结”(《本草纲目》),明确其“双向调节”特点,并拓展其在跌打、疮疡中的应用。

- 概括其主治:“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涵盖风证(头痛、痹痛)、血证(血瘀、血虚)、气证(气滞、气逆)。

- 临床应用:推荐用川芎配当归、桃仁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配乳香、没药治“疮疡肿痛,气血凝滞”,强调其“活血而不峻,行气而不燥”的优势。

六、王清任(清代,“活血化瘀派”代表,着《医林改错》)

王清任善治瘀血证,将川芎作为“活血行气”的核心药物,与桃仁、红花等配伍,增强逐瘀之力,尤重其“行气以促瘀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