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芎隐》下卷

后来,有个游方僧把青城川芎带到了吐蕃。吐蕃多雪山,寒气重,当地人常患“寒痹”,关节肿得像馒头。僧人设了个法子,用川芎配藏红花、麝香,做成药丸,牧民们吃了,竟能在雪地里骑马了。这法子传回中原,孙思邈叹道:“草木无国界,只要懂它的性子,在哪儿都能救人。”

第七回 滥采伤地脉 古训护灵根

川芎能治时疫的消息传开后,四面八方的采药人都涌到青城山。起初还只是挖些三年生的根,后来连刚发芽的幼苗都不放过,丹岩下的赤壤被翻得乱七八糟,连带着旁边的黄连、杜仲也遭了殃。

那年秋分,阿竹跟着爷爷上山,见往日郁郁葱葱的川芎丛,只剩下几丛被踩断的残株,根须裸露在外面,像在哭。“再这么挖,过两年就没芎了!”阿竹急得掉眼泪。爷爷蹲在地上,摸着被挖断的根,叹道:“草木有灵,你夺它性命太急,它就不跟你好了。”

孙思邈听说了,召集山民和药商,在丹岩下立了块“采芎戒碑”,刻着三条规矩:“一、非霜降不挖,此时根已藏足气;二、挖大留小,每丛至少留三苗;三、挖后必填原土,撒草木灰肥地。”他还教大家“轮作”:今年种芎的地,明年种黄连,后年种当归,“土气不能只养一种草,得轮着来,才长得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个外地药贩不信邪,夜里偷偷上山,挖了满满一篓川芎,还想把那株长在丹岩最深处、孙思邈常来看的“芎王”挖走。刚下锄头,忽然刮起一阵狂风,飞沙走石打得他睁不开眼,篓子里的川芎竟都化作了小蛇,吓得他连滚带爬跑了。第二天,阿竹发现那片被挖的地方,渗出些暗红色的汁液,像血。爷爷赶紧取来松脂和蜂蜜调了,敷在土上,对着芎王拜了三拜:“是我们没看好,伤了你的根。”

说来也奇,守着规矩采了三年,丹岩下的川芎竟比以前更茂盛了。有年山洪暴发,冲毁了半坡芎田,可没过半年,被冲过的地方又冒出了新苗,根须竟顺着水流的方向扎进了新土。孙思邈见了,对弟子们说:“你看,草木比人懂‘生生不息’。我们护着它,它就护着我们,这才是医道——不光要救人,还得救草,救这天地间的灵气。”

第八回 千金着芎事 薪火照青史

孙思邈在青城山住了十年,把川芎的故事写进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写川芎“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还记下了七十二个含川芎的方剂,有治头痛的“芎麻饮”,有治闭经的“芎归汤”,还有治风湿的“独活寄生汤”——每个方子后面,都写着“采自青城民间验方”。

贞观二十三年,他要离开青城了。临走那天,阿竹的爷爷采了最好的川芎,用丹岩的红土包着,送给他。“这土能让芎根在路上不蔫。”老人说。孙思邈接过,摸了摸那圆鼓鼓的根,说:“我会把它带到长安,种在药圃里,让更多人知道青城的灵草。”

他在长安的药圃里,依着青城的法子种川芎,春培土,夏浇水,秋修枝,冬藏根。有回唐高宗头痛难忍,太医们束手无策,孙思邈用青城川芎配天麻,熬了碗药汤,皇帝喝了,当天就能临朝。高宗问这是什么神药,孙思邈便讲了青城山的丹岩,讲了阿竹一家的采芎法,讲了山民们的“芎叶粑粑”。

后来,《千金方》传到了东瀛,日本的医者用川芎治“中风”,效果显着,便称它“唐芎”。高丽的使者带回川芎种子,种在金刚山,那里的川芎竟长得像人参,当地人叫它“芎参”。而青城山下,阿竹的儿子成了药农,他把孙思邈的《芎种法》刻在竹片上,代代相传:“春不挖芽,夏不折茎,秋采根,冬藏种,顺天者昌,逆天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