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芎隐》上卷

青城山的药农都知道,采芎得看日子。春分刚过,阿竹背着篓子往丹岩去,她的竹篮里垫着松针,专等采那刚展叶的芎苗。"春采叶,赛过芹。"爷爷总这么说。这时的芎叶嫩得能透光,带着股清辛,阿竹采回去,和鸡蛋炒着吃,能治弟弟总犯的春困头痛——春属木,叶属阳,升发之气最足,正合"肝旺于春"的理。

到了小暑,芎茎长得比筷子还高,茎节处冒出细碎的白花,像撒了把碎雪。阿竹的娘会掐些茎回来,煮水给劳作的爹喝。"夏采茎,胜似荽。"茎里的辛气比叶烈,能散胸口的闷热,爹喝了,就不会总说"心口堵得慌"——夏属火,茎主散,能泻心火之郁,这是"夏长"的气,都攒在茎里了。

霜降是采根的好日子。阿竹跟着爷爷上山,爷爷的锄头总比别人轻,挖出来的芎根圆鼓鼓的,皮上带着点丹霞的红。"秋采根,赛金丹。"这时的根,把春夏的火气、雾露的润气都收在里头,断面的油点密得像星子,辛香能染透整个竹篓。邻居张婆婆产后总腹痛,爷爷就用这根配当归,煮了酒给她喝,三回就见好——秋属金,根主收,能行血中之气,温而不燥,正合"秋收"的敛,补而不滞。

冬至前,爷爷会留些小根,埋在朝南的土窖里,铺着干蛇床叶。"冬藏根,能养肾。"窖里的根,辛气里带着点甜,阿竹的婶子总月经不调,爷爷就用这根炖羊肉,喝一个冬天,来年身子就顺了——冬属水,藏主润,根里的水气足了,能滋肾阴,助气血归元,这是"冬藏"的妙,把劲都攒着。

孙思邈见了阿竹家的采法,抚须叹道:"草木比人懂时节啊。"他在药圃试种时,春天必浇寅时的露水(木旺于寅),夏天要晒午时的日头(火旺于午),秋天得收酉时的霜(金旺于酉),冬天须藏亥时的土(水旺于亥)。"四气是天定的,性味是人认的,顺了天,药才灵。"他对弟子说这话时,圃里的芎叶正借着月光舒展,像在点头应和。

小主,

第三回 七情合契 配伍显神通

孙思邈的药炉总在天师洞前的石台上炖着。这天,他把川芎、当归、白芍、熟地搁在一块儿,药香混着松涛,飘到山下去。"这是'四物汤',"他对围看的山民说,"芎是血中气药,当归是血中血药,俩相须,就像夫妻,一个主行,一个主补。"

山那边的李木匠,前几日从房上摔下来,断了腿,瘀血紫得像茄子。孙思邈往药里加了桃仁、红花,"这是相使,桃仁红花能引芎归到瘀血处,劲更大。"李木匠喝了三天,紫肿就消了些。

有个秀才,看书看得头痛欲裂,眼睛红得像兔子。孙思邈取了川芎,又抓了把黄连,"这俩相畏,黄连能制川芎的燥,川芎能引黄连到头上,治这肝火旺的头痛正好。"秀才喝了药,第二天就能提笔写字了。

阿竹的弟弟吃坏了肚子,又吐又泻,孙思邈在川芎汤里撒了把甘草,"甘草能杀川芎的烈,护住脾胃,这叫相杀。"弟弟喝了,不吐了,肚子也不疼了。

最奇的是治风湿。孙思邈用川芎配防风,"防风能祛风,川芎能活血,俩相须,风去血行,痹痛就消了。"有个老樵夫,腿疼得直不起腰,喝了药,竟能背着柴下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