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芎孔韵·盱江卷》(上卷)

府衙的医官王大夫,听闻孔心村的“孔心芎”能散郁气,带着蜀芎来到孔心村。抚伯(此时已成年)切开孔心芎与蜀芎,断面对比鲜明:蜀芎实心,油点密如星,断面紧实;孔心芎中心有孔,油点绕孔分布,断面疏松如海绵。

“就用它试试。”王大夫取孔心芎配柴胡,给一个郁气最重的书生喝。书生科举落第后,头痛如裹,夜夜难眠,喝药不到一个时辰,竟说:“头里像开了个天窗,气顺着孔往上冒,清爽多了!”连喝三日,书生不仅头痛消了,还能提笔写诗,叹道:“这孔心芎,比劝慰的话还管用!”

王大夫又做了个试验:选二十个郁气患者,十用孔心芎,十用蜀芎,均配香附。结果孔心芎组,八人郁气全散,二人好转;蜀芎组,四人好转,六人仍觉气闷。王大夫在《抚州医案》中写道:“孔心芎,性轻扬,气能上达巅顶,旁通胸胁,解郁之功胜蜀产,其中心有孔,恐是气行之径。”

他想给这芎藭定名“抚芎”,却因“抚”字有地域局限,未敢妄定,只在案中称“盱江孔心芎”。但“孔心芎解郁胜蜀芎”的消息,已顺着盱江传到周边州县,药商们开始来孔心村收购,虽价不及蜀芎,却成了治郁气的“抢手货”。

第三回 红壤雾露育孔性 种植技艺渐成形

明天启年间,抚伯在祖父“留孔种”的基础上,总结出孔心芎的“三宜三忌”种植法:

- 宜红壤掺沙:红壤保水,沙砾透气,孔心才圆;忌纯黏土地,易烂根,孔易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宜雾多坡地:盱江晨雾浓,芎叶带露,能养出清劲;忌强光直射,易让辛香变烈,失却开郁之功。

- 宜豆芎轮作:前一年种黄豆,根瘤能肥土,次年种芎,孔周围油点更密;忌连作,连作则孔小油稀。

“这孔是活的,”抚伯对儿子说,“土松,孔就大;雾多,孔就润;肥足,孔周围的油点就亮。它像个晴雨表,能看出咱种得用不用心。”他还发现,采收时间对孔心影响极大:秋分后雾散采收,孔心最圆,油点最亮;若早收,孔未长实;晚收,孔易瘪缩。

有个外乡药农不信,在自家黑土地种孔心芎苓种,长出的芎藭虽也有孔,却小而暗,油点稀疏,治郁气效果大减。他来请教抚伯,抚伯带他看红壤:“你看这土,捏着黏,松开散,里面的铁元素多,能让芎的形成层绕孔生长;黑土地缺这个,孔就长不好。”外乡药农叹道:“原来这孔,是盱江红壤和雾露写的字,换了地方,就认不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