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冬寒血凝致偏瘫 雀脑通脉复肢体
入冬后,芎山一带降了场大雪,雀坞村的老猎户赵伯,在山中守了一夜猎,回来后突然左侧肢体偏瘫,口眼歪斜,说话含糊——这是“中风偏瘫”,因寒邪入络,气血凝滞所致。
家人抬来请雀婆,雀婆看赵伯舌苔紫暗,脉沉涩如刀刮,说:“寒邪像冰,冻住了气血,得用雀脑芎这‘融冰锥’,配黄芪、地龙,才能化开。”她取来陈年雀脑芎(陈者性缓而力久),与黄芪(补气)、地龙(通络)、红花(活血)同煮,药汤煮出来,色如酱红,辛香中带着一股沉郁的暖意。
她给赵伯喝药,又用药渣加白酒炒热,敷在偏瘫的肢体上。“雀脑芎行气活血为君,黄芪补气为臣,地龙通络为佐,红花破瘀为使,”雀婆解释,“气足了,血才能跑;通络了,血才能到肢体;就像给冻住的河道破冰、引水、开渠,缺一不可。”
赵伯喝了药,起初没动静,到了第七日,左手手指竟能微微动弹了;半月后,能拄着拐杖站立;三个月后,竟能慢慢走路,说话也清楚了。他拉着雀婆的手说:“这雀脑芎,真能钻筋透骨,我左边的身子,就像被它一点点叫醒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太医恰好此时派人来取雀脑芎,听闻此事,在信中写道:“雀脑芎配黄芪,治中风偏瘫如神,其圆融之性,能引气达于肢体末梢,此‘气行则血行’之实证也。”雀婆把信珍藏起来,对村民说:“太医都认可了,这药不仅能治头痛,还能治偏瘫,是咱雀坞村的福气。”
第八回 雀脑声名传天下 珠圆之性续薪火
春去秋来,转眼又是十年。雀婆的头发白了,却依旧每日去雀鸣坡照看雀脑芎,她的徒弟“小雀”,已能独当一面,辨得真伪,配得良方。
雀脑芎的名声传到了皇宫,宋哲宗派人来采办,用作宫廷药材,雀坞村因此免了赋税,村民们更珍惜这“珠圆之药”了。他们按照雀婆的法子,在雀鸣坡划出“禁地”,只许三年采一次,每次采大留小,确保雀脑芎生生不息。
小雀问雀婆:“师父,为啥雀脑芎非要长三年才管用?”雀婆指着芎山的松树:“一年生的草,根浅力薄;三年生的根,深扎土中,吸够了日月精华,才能长得圆,聚足气。就像人,三岁才识善恶,药也一样,得够年头,才有真本事。”
村里的学堂,老秀才把雀脑芎的故事编成歌谣,教孩童传唱:“芎山高,雀脑圆,三年长成治病仙。头痛喝它能开窍,偏瘫用它能伸拳。圆融含气藏真意,世代相传福连绵。”孩童们唱着歌谣,在雀鸣坡上种下新的芎苗,像撒下无数希望的种子。
这年冬天,雀婆无疾而终,临终前,她给小雀留下一株最圆的雀脑芎,说:“这药……形圆,性柔,力却刚,像做人,得圆融,却不能没骨气。记住,医人如医药,得懂它的性子,顺它的劲,它才会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