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仙草记:蜀地芎生(上卷)

“就是它了!”李伯眼睛一亮,小心翼翼地挖了几株,根部完整,须根如网。他刚把药草放进篓里,忽听洞外传来呻吟声,原来是同村的二娃子,也得了头痛病,竟瞒着家人跟上山来,此刻正抱着头在崖边打滚。

“二娃!”李伯急忙爬过去,见他面色发青,额上冷汗直冒,嘴唇都咬出了血。李伯来不及细想,从刚挖的草上折下一段根,用石头砸烂,又从水壶里倒出点水,调成糊状,撬开二娃的嘴喂了进去。

不过一炷香的功夫,二娃的呻吟声渐渐小了,原本紧绷的脸慢慢舒展,他咂咂嘴,含糊地说:“李伯,头不疼了……好像有股热气从脖子往头上冲,冲得那些扎人的针都跑了……”

李伯心中大定,又给二娃敷了些药渣,扶着他慢慢下山。路上,他发现这草的香气不仅能提神,连自己连日来因焦虑引发的头胀也轻了许多。他看着篓里的药草,心想:“这草生在高处悬崖,得云雾之精,又能直上头窍,莫非与天有什么渊源?”

第三卷:孙真人驻 穹窿得名

半月后,灌口镇的头痛疫渐渐平息,李伯用那崖洞采来的草药治好了大半病人。只是这草还没有名字,有人叫它“崖头草”,有人叫它“破痛药”,李伯总觉得不够贴切。

这日午后,药庐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只见一位身着道袍、鹤发童颜的老者,在几个弟子的簇拥下走了进来。老者目光如炬,扫过药架,最后落在李伯晾晒的那种草药上,颔首道:“此草气息清劲,升浮之力甚强,应是专治头疾的良药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伯又惊又喜,认出这是声名远播的孙思邈孙真人。他连忙将草药的来历、药效一五一十地告知。孙真人拿起一株晒干的药草,放在鼻尖轻嗅,又掰断根部细看断面,笑道:“天地之气,在上者为穹窿,对应人之头颅;在下者为川岳,对应人之躯干。此草生于蜀地高山,得川岳之厚,又能直冲天穹之位,解头部诸疾,当名‘芎’,因其产于川蜀,合称‘川芎’才是。”

孙真人又问起用药的细节,李伯说:“此药辛香浓烈,性似烈火,能驱散风寒湿浊,但单用久了,病人会说口干舌燥。”孙真人点头:“辛属金,温属阳,金能克木,若肝木过旺引发的头痛,用之相宜;但辛温耗气伤阴,需配伍生地、白芍等滋阴之药,方能阴阳调和。”

说着,孙真人提笔写下一方:川芎五钱,白芍三钱,生地四钱,当归三钱,水煎服。“此方能治妇人产后血虚头痛,川芎引诸药上行,当归、白芍、生地补养阴血,一攻一补,恰合阴阳之道。”

恰逢镇上有位刚生产完的妇人,正因头痛难忍,吃不下睡不着,形容枯槁。李伯按方抓药,煎好后给妇人服下。次日一早,妇人的丈夫就来道谢,说妻子昨晚睡了个安稳觉,今早起来头不疼了,还喝了碗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