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囊药韵》上卷

老圃直起腰,望着雨雾中的终南山,远处的峰峦像浸在墨里。"傻娃,"他擦了把脸上的雨水,"你看这猪苓,雨多了就长,人水肿了就用它,这不就是'诗'?就像你娘蒸馍,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都是理儿,理儿通了,就有'诗'了。"

他采猪苓有个规矩:见"手大"的猪苓,必留三颗在土里,说:"给山留点种,给雨留点念想,明年它才肯再长。"有回下暴雨,他为了护住一窝刚冒头的小猪苓,脱下雨衣盖在上面,自己淋得发烧,却对着病榻前的猪苓笑:"你们长好了,比啥都强。"

长安城的药市上,老圃的猪苓总是最抢手。药商们说:"老圃的猪苓'有劲儿',断面的白纹里像藏着雨珠。"有个考中进士的书生,见了老圃的猪苓,一时兴起,吟道:"久雨不出门,猪苓大如手。"老圃听不懂平仄,却觉得顺耳,说:"这先生说的是实话!"

三、诗药相和 雅俗共赏

西岩先生的书斋里,常有文人雅士来访。他们不谈医理,只论诗与药。有回,诗人谢枋得来访,见西岩先生正用猪苓、桔梗配伍,笑道:"西岩兄,你这药笼里,藏的不是药材,是诗料啊。"

小主,

西岩先生请他品猪苓汤,汤里飘着片桔梗叶,清香袅袅。"你看这猪苓,"他指着汤中的药材,"唐人写它'大如手',是写形;我赞它'最为奇',是写神。形神兼备,才是药的全貌,诗的全貌。"

谢枋得抚掌大笑,当即挥毫写下《赠儒医陈西岩》,其中"猪苓桔梗最为奇,药笼书囊用有诗"一句,成了流传后世的名句。西岩先生将诗裱起来,挂在药柜上方,与那首唐诗相映成趣。

药农老圃的故事,也顺着长安的商路,传到了江南。西岩先生听药商说起"雨里护猪苓的老圃",感慨道:"他不懂诗,却活在诗里。'久雨生猪苓',他的劳作,就是对这句诗最好的注解。"

有年梅雨季节,弋阳久雨不晴,许多人得了湿病。西岩先生带着门生进山采猪苓,恰逢一场大雨,山径泥泞,门生们不慎滑倒,药篓里的猪苓滚了出来,落在腐叶上,黑褐的块茎沾着泥水,竟真如唐人所说"大如手"。

"快看!"西岩先生指着猪苓,眼中发亮,"这就是'久雨不出门,猪苓大如手'!唐人诚不欺我!"他让门生们仔细观察,"猪苓的生长,是对雨的回应;诗人的吟咏,是对猪苓的回应;我们用它治病,是对医者使命的回应——这便是'诗药相和'。"

他们采回的猪苓,救治了许多百姓。西岩先生特意留下最大的那颗,悬在书斋的梁上,说:"这颗猪苓,是天地的诗,是唐人的诗,也是我们的诗。"

阿竹后来也成了药农,他在父亲的教导下,不仅会采猪苓,还认得西岩先生抄录的那句唐诗。有回他在终南山采药,遇见个避雨的书生,书生吟起"久雨不出门,猪苓大如手",阿竹接道:"俺爹说,这猪苓是雨喂大的,得顺着雨的性子采。"

书生又惊又喜,与他攀谈半日,将他的话写进了《终南记》。书中说:"药农与儒医,虽境遇不同,却共懂一味猪苓的诗——它生于雨,归于药,活于诗,是天地与人的共语。"

四、药笼书囊 诗心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