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马当活马医吧。"王老汉舀了勺汤,撬开儿子的嘴灌进去。刚灌完,儿子突然"哇"地吐出一大口黑水,腥得能熏晕人,肚子竟肉眼可见地瘪了下去,呼吸也平稳了。
"有用!真有用!"王老汉又惊又喜,赶紧把剩下的汤分给村里的病人。喝了汤的人,要么大吐黑水,要么大泻浊物,吐完泻完,身上的沉重感就轻了,肿胀也消了大半。
"这是水神赐的药!"村里的老秀才捧着黑疙瘩,对着断面的多孔纹理发呆,"你们看这些孔,多像道家画的符咒!定是河伯爷留下的镇邪法器!"
他给黑疙瘩起了个名:"猪苓"。"猪"是"镇"的谐音,取镇压之意;"苓"是"灵"的谐音,表灵性之能。从此,黄河流域的人都叫它猪苓,把它当成水神的封印,敬若神明。
四、封印护宅 符咒传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猪苓能治病的消息传开后,百姓们不仅采来煮水,还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用处——镇宅。
有户人家盖新房,地基总往下陷,还冒出湿漉漉的黑水,像是湿母的怨气在作祟。老秀才让他们把猪苓晒干磨粉,混在泥浆里涂抹屋基。怪事发生了——泥浆一干,地基就稳了,黑水也不冒了,连屋里的潮气都少了许多。
"猪苓的孔,把地下的湿祟吸走了!"老秀才捋着胡须,"这是水神的封印,能挡邪祟入宅。"
还有户人家的孩子,总受湿毒侵扰,夜里哭个不停,眼睛肿得像桃子。母亲听了老秀才的话,把猪苓用红布裹了,挂在孩子床头,又念着老秀才教的咒语:"河伯赐苓,湿祟勿近;玄水为盾,百病不侵。"
念了三夜,孩子的肿真消了,夜里睡得安安稳稳,嘴角还带着笑,像是梦见了河伯。
从此,黄河流域形成了许多关于猪苓的习俗:
——盖房必在地基埋猪苓,谓"镇宅基";
——孩子出生,用红布包猪苓挂床头,谓"挡湿祟";
——逢年过节,在门框上贴猪苓粉画的符咒,谓"迎河伯";
——采药人进山采猪苓,必带块河边的鹅卵石,埋在采挖处,谓"谢水神"。
老秀才还把猪苓的用法写成了歌谣,教给孩子们唱:
"猪苓黑,像块铁,河伯爷的封印贴;
煮成汤,能治邪,肿胀消得快如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