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文献中对石斛加工方法有哪些补充

《本草图经》(宋代苏颂撰)

在总结各地实践的基础上,记载:“采得,以酒洗,蒸过,曝干用。”

- 核心方法:“酒洗→蒸制→曝干”三步法。

- 酒洗:利用酒的温通之性,可能增强石斛“滋阴而不滞”的药效(后世认为酒可引药入血分);

- 蒸制:通过高温使茎干软化,便于后续干燥,同时可能破坏部分酶类,防止有效成分(如多糖)在储存中降解;

- 曝干:经蒸制后再晒干,相比单纯阴干更高效,适合批量加工。

- 背景:宋代医药分科细化,对“炮制增效”的认知提升,加工从“保存导向”转向“药效优化导向”。

四、明清:道地品种加工精细化(以“枫斗”为代表)

明清时期,石斛道地性(如霍山石斛、铁皮石斛)受到重视,加工方法与品种特性深度结合,形成了以“枫斗”为标志的特色工艺。

1. 《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

专论霍山石斛(当时视为珍品)的加工:“去根,用酒润透,蒸之,卷成螺形,晒干。”

- 核心方法:“酒润→蒸软→卷曲→晒干”,最终形成螺旋状的“枫斗”。

- 工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