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草赋:石斛的灵性之韵》(下卷)

玄真的后人玄青,成了“道家种植法”的传承人。他坚持“顺应节气”:春分播种,让种子吸“少阳之气”;夏至遮阴,防“烈日伤津”;秋分施肥(以腐熟的松针为主),助“胶质凝聚”;冬至断水,让其“蛰伏养精”。按此法种植的石斛,胶质饱满,药效接近野生,被称为“道韵石斛”。

周明远的孙女周瑾,是植物学家,她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方法结合,培育出“文心石斛”——茎节更分明,花姿更雅致,既保留药用价值,又适合观赏。她在种植基地旁建了“石斛文化馆”,陈列着《灵草赋》的复刻本、《清虚丹经》的残卷、不同年代的石斛标本,甚至还有玄真与周明远交换的信物(石斛钢笔与雕刻)。

“道韵”与“文心”两种石斛,成了灵秀山的名片。每到花开时节,游客纷至沓来,玄青会讲解道家“天地灵气”的哲学,周瑾则讲述文人“君子风骨”的典故,两人常笑着说:“玄谷子与周砚若见今日,定会说‘灵性与风骨,本就该共生’。”

第八回 灵性新解照古今,灵草芬芳满人间

进入21世纪,石斛的文化寓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在养生领域,它的“清润”被解读为“慢生活”的象征——都市人饮石斛茶,不仅为滋补,更为在快节奏中寻一份“石上静”;

在教育领域,它的“坚韧”成了励志教材——中小学课本收录了《灵草赋》选段,老师会告诉学生:“像石斛一样,在困难中扎根,在平凡中开花。”

在环保领域,它的“附石而生”被视为“生态智慧”的典范——科学家研究其根系与岩石的共生关系,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小主,

有位企业家,受石斛“灵性”启发,将公司总部的外墙设计成“仿石崖生态墙”,上面布满人工种植的石斛,既美观又环保。他说:“石斛教会我们,与自然共生,才是真正的智慧。”

更令人动容的是“灵秀山石斛扶贫项目”。当地村民在玄青和周瑾的指导下,种植石斛脱贫致富,他们说:“这草不仅有灵性,还有‘财气’,但这财气来得踏实,因为它教我们——要像它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2018年,“灵秀山石斛栽培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上,玄青与周瑾共同朗诵新编的《灵草赋》:

“石有骨,草有灵,千年石斛,郁郁青青。

吸云气,饮石精,道法自然,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