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醒来,按梦中所说,求年轻的山民帮她采了一节草茎。她把草茎放在石臼里,加黑龙潭的水捣成糊状,一点点喂进孩子嘴里。天亮时,孩子竟睁开了眼睛,喊着“要水喝”——虽然还是渴,却有了精神。再喂了三天,孩子居然能站起来走路了,小腿的浮肿也消了。
“真能活!这草能还魂!”妇人抱着孩子给崖顶磕头,从此,“还魂草”的名字也传开了。山民们这才敢小心地采摘,却定下了规矩:只采最上面的茎,绝不伤根;每次采完,都要往石缝里填些腐叶,算是给仙草的“谢礼”。
第三回 仙人托梦授医方,金钗翡翠辨真容
那年冬天来得早,山里下了场大雪,不少老人又犯了“火病”。巫祝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忽然看见白衣仙人走进梦里,手里拿着那株仙草,对他说:“此草非寻常草木,乃我从东海瀛洲带来的仙种,吸了三千年日月精华。你看它茎如金钗,节似佛珠,是‘金钗草’;叶如翡翠,边缘带齿,是‘翡翠叶’。”
小主,
仙人用拂尘指着草茎:“这茎里的胶质,是它攒的‘元气’,能补人脾胃;叶子上的露珠,是它聚的‘灵气’,能清人燥火。采的时候要选晴天的早晨,那时露水未干,灵气最足;采回来不能暴晒,要阴干,不然元气会跑掉。”
他又教了个方子:“取茎三钱,加山药五钱、粟米一把,煮成粥,每日一碗,治消渴;取叶二钱,和蜂蜜拌匀,敷在虚肿的地方,能消肿;若要补元气,就用茎泡酒,泡足百日,每日喝一小杯,能让人力大如牛。”
最后,仙人叮嘱:“此草是天地给你们的礼物,要取之有度,采三留七,不然会伤了它的根脉,再也长不出来了。”说完,仙人化作一道白光,钻进了仙草里。
巫祝惊醒时,天刚蒙蒙亮。他赶紧召集山民,把梦里的话一一记下,刻在寨口的石碑上。山民们按仙人的方子试了,果然灵验:喝粥的老人,口渴减轻了;敷叶的妇人,浮肿消了;泡酒的壮汉,打猎时能追上山鹿了。
他们还发现,这草的茎节真的像姑娘戴的金钗,尤其是阳光下,紫褐色的茎上泛着金晕,比真金还好看;叶子则像最绿的翡翠,边缘的锯齿像刻上去的花纹。有个会打铁的山民,照着草茎的样子,打了支金钗给女儿戴,说:“戴着它,就像带着仙人的祝福,不生‘火病’。”
第四回 崖下采药定规矩,仙草初护山民心
自从知道了不死草的好处,山民们开始学着照料它。阿木长大了,成了寨里最会攀岩的后生,每次采药都由他去。他记得巫祝的话,只采第三节以上的茎,采完后,会把带来的腐叶和青石屑填进石缝,还会对着仙草说:“委屈你了,明年长高点,我们再来谢你。”
有一次,邻寨的人来求药,想多采些带回去。阿木指着石碑上的“采三留七”说:“仙人说了,要留着根,不然明年就没了。我们可以帮你采一点,但不能多。”邻寨的人不理解,说:“这草不是不死吗?多采点怕什么?”